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
出处:《绛守王汝绩新学诗以美之》
明 · 薛瑄
先生为郡冠诸公,兴学由来有古风。
青史无劳称卫飒,黄堂今复见文翁。
化行古水弦歌内,道在金台俎豆中。
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
青史无劳称卫飒,黄堂今复见文翁。
化行古水弦歌内,道在金台俎豆中。
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
鉴赏
这首诗赞美了绛守王汝绩在任期间大力兴办学校之举,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情怀。诗人薛瑄以“先生为郡冠诸公”开篇,高度赞扬了王汝绩作为地方长官的卓越才能与贡献。接着,“兴学由来有古风”,指出兴办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传统美德。
“青史无劳称卫飒,黄堂今复见文翁。”这里运用典故,将王汝绩与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卫飒、文翁相提并论,强调其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卫飒和文翁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他们通过兴办学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化行古水弦歌内,道在金台俎豆中。”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王汝绩在教育上的成就,通过“化行”、“弦歌”、“道在”等词语,展现了他不仅在物质上兴办学校,更在精神层面上传播了知识与道德,使教育成为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最后,“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表达了诗人对王汝绩教育理念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深远影响的感慨。这句话意味着,尽管时间流逝,王汝绩的教育思想仍然能够跨越时空,影响着后来的人们,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道德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汝绩兴学事迹的赞美,不仅颂扬了其个人的杰出贡献,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期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