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老僧犹走乞,几家饥孺不号啼
出处:《知微斋席》
明 · 邵宝
步自城西又向西,风吹草径已无泥。
群分鸥鹭田田水,丛露菰蒲处处堤。
何物老僧犹走乞,几家饥孺不号啼。
山斋寂寞南沙夜,壶酒应须我一提。
群分鸥鹭田田水,丛露菰蒲处处堤。
何物老僧犹走乞,几家饥孺不号啼。
山斋寂寞南沙夜,壶酒应须我一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乡村晚景图。邵宝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步履于城西的行者所见之景。
首联“步自城西又向西,风吹草径已无泥”,开篇即以行者的视角展开,轻盈的步伐与微风相随,草径上的泥泞已被清风拂去,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变迁的敏感感知。
颔联“群分鸥鹭田田水,丛露菰蒲处处堤”,进一步深化画面。鸥鹭在水中悠闲游弋,菰蒲丛生,露珠点缀其间,堤岸两旁,生机勃勃。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向往。
颈联“何物老僧犹走乞,几家饥孺不号啼”,转折之处,诗人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老僧的行走与孩童的啼哭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贫富悬殊、民生艰难的现状。这一联既是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隐晦批评。
尾联“山斋寂寞南沙夜,壶酒应须我一提”,诗人将思绪拉回个人世界,想象着夜晚山斋的孤独与寂静,以及独自饮酒的情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情感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社会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不公的忧虑,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