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庵宴坐观万法,不以诞幻惊群愚
出处:《题段成之粟庵》
宋 · 刘才邵
毗耶城中无垢师,丈室仅似蜗牛庐。
三万二千师子坐,同时容纳无赢馀。
圆通境界不思议,一颗玄入随卷舒。
先生从来道眼具,深入不二离圈模。
粟庵宴坐观万法,不以诞幻惊群愚。
炯如白月挂圆碧,千江分影冰轮孤。
乃知芥子纳须弥,妙用岂以常形拘。
惜哉山人空索价,不悟心藏万卷书。
三万二千师子坐,同时容纳无赢馀。
圆通境界不思议,一颗玄入随卷舒。
先生从来道眼具,深入不二离圈模。
粟庵宴坐观万法,不以诞幻惊群愚。
炯如白月挂圆碧,千江分影冰轮孤。
乃知芥子纳须弥,妙用岂以常形拘。
惜哉山人空索价,不悟心藏万卷书。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才邵所作,名为《题段成之粟庵》。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无垢师的僧侣,居住在毗耶城中的小屋内,屋虽小却能容纳三千二百个师子坐,象征着其深厚的佛法修为与包容万物的心境。接着,诗人赞美无垢师的道眼深邃,能够洞察不二法门,不被世间常形所拘束。
进一步地,诗人通过“粟庵宴坐观万法”描绘了无垢师在小庵中静坐,观察世间万象,却不为世间的虚幻所动摇,显示了其超脱世俗的智慧。接着,诗人以“炯如白月挂圆碧,千江分影冰轮孤”来比喻无垢师的智慧如同明月般清澈明亮,无论在何处都能照见真理,犹如千江之水,各自映出月亮的影像,但又各自独立,象征着无垢师的智慧既普遍又独特。
最后,诗人提到无垢师的智慧如同芥子能纳须弥,意指其智慧深广,能够包容一切,却又不被形式所限制。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无垢师未能领悟内心深处藏有万卷书的智慧的遗憾,暗示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外在的学识,更在于内心的觉醒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无垢师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智慧、修行与觉悟的深刻哲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高深佛法的敬仰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