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出处:《知音吟》
宋 ·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拼音版原文
翻译
孔子才开始谈论无心,孟子才能做到心如止水。不要到山里去寻找白玉,而应该在自己身上寻找真正的价值。
虽然山中有白玉偶尔能发现,但真正的黄金却无法在人的身上找到。
我们这些人,谁敢自称完全理解,又怎能肯定世上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呢?
注释
仲尼:指孔子。无意:无心机,不刻意追求。
孟子:指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不动心:心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山中:隐喻世外或高远之处。
白玉:象征纯洁或难得的品质。
身上:指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黄金:比喻真正的价值或美德。
无处寻:难以找到。
我辈:我们这些人。
知音:理解自己、认同自己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知音吟》,以孔子和孟子为典故,探讨了知音难觅的主题。首句“仲尼始可言无意”暗示孔子的深沉内敛,他的智慧无需刻意展现;“孟子方能不动心”则描绘孟子的修养,达到心境平和,不为外界所动的境地。
接下来,“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两句,寓意真正的价值并非外在的稀世珍宝,而是内在的品德和才华,如同白玉和黄金,前者虽珍贵但难以寻觅,后者却需要自我发掘和修炼。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进一步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虽然外在的机遇可能偶有,但内心的财富需要持续修炼才能拥有。“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认为即使是自己这样的贤者,也不敢自诩完全了解,世间能理解自己的人实属难得。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人之言,表达了对知音的珍视以及对个人内在修为的重视,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