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彼美人,犯此清净境
出处:《观中芙蓉盛开》
宋 · 王洋
秋木日动摇,秋容日脩整。
况复白琳宫,焚香事幽屏。
胡为彼美人,犯此清净境。
仙官俨环佩,注目朝倒景。
岂容正法眼,泛爱冶色靓。
得非叶太清,宿念未灰冷。
北斗春已足,三山梦初醒。
曰鳞贵女子,俗目未可骋。
惯听步虚词,生便浮馆静。
那知羽衣人,文成伪心猛。
记语东方儿,偷桃不可幸。
共待月满除,萧萧散疏影。
况复白琳宫,焚香事幽屏。
胡为彼美人,犯此清净境。
仙官俨环佩,注目朝倒景。
岂容正法眼,泛爱冶色靓。
得非叶太清,宿念未灰冷。
北斗春已足,三山梦初醒。
曰鳞贵女子,俗目未可骋。
惯听步虚词,生便浮馆静。
那知羽衣人,文成伪心猛。
记语东方儿,偷桃不可幸。
共待月满除,萧萧散疏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秋木:秋天的树木。动摇:摇摆不定。
白琳宫:宫殿名,可能象征清静之地。
焚香:点燃香料以增添香气。
犯:闯入。
仙官:神仙或仙人的官员。
倒景:日出或日落的景象。
正法眼:佛教用语,指洞察真理的眼界。
泛爱:广泛喜爱。
叶太清:可能是人物名字,也可能指清新之意。
宿念:旧有的心愿或思念。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
贵女子:地位高贵的女子。
步虚词:道教音乐或诗歌。
浮馆:漂浮在空中的馆阁,比喻超脱尘世的地方。
伪心:虚假的心意。
偷桃:神话故事中偷吃蟠桃。
月满除:月圆之夜。
翻译
秋日树木摇曳不定,秋日景色日益清晰。更何况在白琳宫中,焚烧香料,营造幽静的氛围。
为何那美丽的仙子,要闯入这宁静之地。
仙官们身着华服,目光专注地欣赏日出的美景。
怎能容忍世俗的眼光,沉溺于妖艳的色彩。
难道是叶太清,心中旧有的情愫尚未冷却。
春天已在北斗星下足够长,梦境中的三山我刚刚醒来。
贵妇人鳞,世俗眼光难以评判她的美。
她习惯于在寂静的馆阁中聆听仙乐。
却不知羽衣仙人,表面文雅内心却狠辣。
记得东方之子曾言,偷摘蟠桃是不可取的。
我们共同等待月圆之夜,那时将有稀疏的影子随风飘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中的美丽画面,秋天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秋容整洁。诗人提到白琳宫中的焚香仪式,那里有幽深的屏风。一个美人闯入了这个清净的环境,但她并非仙官,她戴着环佩珠宝,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倒映在水中的景色。这是否意味着即使是正法的眼睛,也难免被这份明艳所吸引?诗中提到得非叶太清,这可能是对美人宿念未消的一种比喻。北斗星座提示春天已经过去,三山之梦也初步醒来。这位女子贵为仙子,但凡人的眼光还不足以认识她的真正价值。她习惯了听虚幻的诗词,在浮动的馆舍中保持安静。然而,对于那些羽衣飘逸之人,他们文采飞扬,却心思深沉,难以捉摸。
诗中的最后一句“记语东方儿,偷桃不可幸”,可能是在警示或提醒某个人关于偷窥仙桃的传说,不可轻易做出这种冒险行为。而“共待月满除,萧萧散疏影”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时刻的期待,那时一切都将随着月亮的圆满而得到解脱,所有的忧愁与杂念都会如同树叶般散去。整首诗通过对仙境美景的描绘,以及对美人的赞颂和对道德警示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