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出处:《次人忧旱作》
明 · 唐顺之
岁岁吴侬事水耕,朝朝占雨愁云轻。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
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
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农民因旱灾而面临的困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干旱季节的辛劳与忧虑。
首句“岁岁吴侬事水耕”,开篇即点出江南水乡的农耕生活,每年都在进行着与水相关的耕作,暗示了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接着,“朝朝占雨愁云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每日期盼雨水的心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轻云飘过,无法带来所需的滋润。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旱情的严重。泽中没有鸠鸟的鸣叫,田边只见到龟纹般的裂痕,生动地表现了土地干涸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两句,对比了不同阶层的人在旱灾面前的不同境遇。老农虽然只能舔食糠粒,但也算有所得;而读书人即使能烧贵重的香料(桂)做饭,也难以掩饰内心的忧愁。这种对比,突出了旱灾对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影响。
最后,“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两句,将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指出旱灾不仅影响了江南地区,北方的山西也传来征兵的消息。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旱灾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