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蝍朝畏餐,鸺鹠夜闻哭
我乡枕山海,物产非一族。
其民事耕耘,鸡豚亦家蓄。
以故莅兹土,往往餍口腹。
使君江南来,牛女纪同宿。
纵少异语言,宁忧隔嗜欲。
胡为怀惠连,俨似堕荒服。
当年两苏公,万里遭斥逐。
蜜蝍朝畏餐,鸺鹠夜闻哭。
此乡岂云然,诙嘲太脱俗。
从来名士瘦,有竹可无肉。
不然钱神悭,终朝煮茗粥。
先生自清癯,何可罪邦域。
诗人好言穷,土风宜实录。
佳句定流传,敝邑受诟辱。
为君参转语,官瘠民乃沃。
其民事耕耘,鸡豚亦家蓄。
以故莅兹土,往往餍口腹。
使君江南来,牛女纪同宿。
纵少异语言,宁忧隔嗜欲。
胡为怀惠连,俨似堕荒服。
当年两苏公,万里遭斥逐。
蜜蝍朝畏餐,鸺鹠夜闻哭。
此乡岂云然,诙嘲太脱俗。
从来名士瘦,有竹可无肉。
不然钱神悭,终朝煮茗粥。
先生自清癯,何可罪邦域。
诗人好言穷,土风宜实录。
佳句定流传,敝邑受诟辱。
为君参转语,官瘠民乃沃。
鉴赏
这首清代叶燕的诗描绘了作者家乡依山傍海,物产丰富但生活朴实的景象。农耕是主要活动,鸡豚也是常见的家畜,官员在此地常常能丰衣足食。然而,诗中提到的"使君"(地方长官)来自江南,与当地风俗虽有差异,但并未因此产生隔阂。诗人以苏轼被贬海南的历史为例,暗示自己家乡虽然看似荒陋,却并非如蜜蝍(比喻困苦)和鸺鹠(鸟名,象征困境)所寓,暗指当地百姓生活并不困苦。
诗中批评了那些认为贫穷才能激发诗歌创作的观点,指出即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如"蜜蝍朝畏餐",仍有清贫的诗人如自己坚守清廉,不应归咎于整个地区。诗人强调,真正的诗人关注现实,反映民间疾苦,而非仅仅追求贫困以求艺术成就。他认为,好的诗句会流传下来,而自己的家乡不应因诗中的描述而蒙受不白之冤。
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回应对方的诗作,提出如果官场清廉,那么百姓就能过上富饶的生活。整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对家乡真实情况的见解,以及对诗歌创作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