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只缘见性有差别,究竟也知无二说。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
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示秀禅人》由元末明初的无愠所作,通过对比“南能北秀”禅宗的不同传承,探讨了佛法修行中的共通与差异。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对禅宗精神的独到见解。
首句“南能北秀同一师”,提出“南能”与“北秀”虽在地域上有所区分,但都出自同一禅宗大师的教导,暗含了佛法修行不分地域,皆可归宗同源的主题。接着,“朝参暮请同一时”进一步强调了无论早晚,修行者都应遵循一致的修行时间,体现了佛法修行的规律性和一致性。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这一问句表达了对为何在传承过程中会形成地域性的宗派划分的疑惑,将之比作兄弟姐妹间的分离,强调了佛法本应是统一的整体,不应因地域而产生分歧。
“只缘见性有差别,究竟也知无二说。”指出虽然个人在悟道上的体验可能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真理是统一的,没有二致。这反映了禅宗追求的“见性成佛”的核心理念,即每个人都能通过修行达到自我觉悟的境界。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运用比喻,明镜比喻内心的清净,非台则暗示了世俗的束缚;火里沤象征着世间的烦恼与痛苦;菩提树为空中橛,则意味着在看似虚无的空中,却能植下觉悟的种子。这些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挑战与可能的超越。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表达了真正的修行者不会仅仅依赖外在的指导,而是要深入内心,从生活的平实中寻找修行的智慧。这强调了内观自省的重要性。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指出真正的修行者会在佛法的主流之外,探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入探索和个性化理解。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以老僧在空寂的禅室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忘记吃饭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诗人借晨起之机,向秀禅人寻求教诲,却意外地写下了这一篇长文,表达了对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和对修行之道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深刻思考和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对修行实践的深切体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