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凭石乘兴,亦半因月起
出处:《载和答诸友》
明 · 沈周
我阅丘中石,?屃特见此。
天不生廉隅,荡矣若加砥。
但嫌色相在,雨洗常出紫。
坦坦宜坐人,喻千溢其美。
未如清凉达,所容不拘几。
可拔岂万年,菱溪笑穿市。
夫差墓其侧,恃固乃经始。
小类莫试剑,脆裂傍可耻。
夜夜晒明月,玩弄少客喜。
我来发豪吟,鹤涧应流水。
初凭石乘兴,亦半因月起。
百年择一胜,颇与赤璧比。
有石无此月,其游亦漫矣。
有月更有石,有诗兼称耳。
下里和者多,声韵妙依倚。
胸中各磊隗,争出言句里。
何当拉诸君,我亦补芒履。
明年待中秋,石游更堪拟。
天不生廉隅,荡矣若加砥。
但嫌色相在,雨洗常出紫。
坦坦宜坐人,喻千溢其美。
未如清凉达,所容不拘几。
可拔岂万年,菱溪笑穿市。
夫差墓其侧,恃固乃经始。
小类莫试剑,脆裂傍可耻。
夜夜晒明月,玩弄少客喜。
我来发豪吟,鹤涧应流水。
初凭石乘兴,亦半因月起。
百年择一胜,颇与赤璧比。
有石无此月,其游亦漫矣。
有月更有石,有诗兼称耳。
下里和者多,声韵妙依倚。
胸中各磊隗,争出言句里。
何当拉诸君,我亦补芒履。
明年待中秋,石游更堪拟。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载和答诸友》,诗人以石为媒介,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沈周通过对山丘中的石头的描绘,赞美了石头的自然形态和内在品质,认为它们虽未经雕琢,却具有廉洁坚贞的特性,如同砥砺品格的象征。他还提到,虽然石头的颜色在雨后显得更为鲜明,但更令人欣赏的是其清廉透明,能包容万物的特质。
诗人将石头与夫差墓旁的剑作对比,暗示石头虽非万年不变,却能超越世俗,如同菱溪之水般清澈,引人深思。他想象在月光下与朋友们共赏此景,共享诗酒之乐,表达出对友情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沈周还强调,尽管石头与月色都是美景,但只有两者结合,再加上诗歌的吟咏,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期待与朋友们共同参与这样的石游活动,并计划在中秋佳节再次相聚。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沈周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