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曜高悬瘴海乡,治平今见汉循良
出处:《寄潮州陆仰泉太守》
明 · 张萱
福曜高悬瘴海乡,治平今见汉循良。
朱轮坐拥文章伯,鼎席行参政事堂。
千里洪河曾窃润,三年邻壁幸分光。
何时再驻彝门驾,颠倒溪头薜荔裳。
朱轮坐拥文章伯,鼎席行参政事堂。
千里洪河曾窃润,三年邻壁幸分光。
何时再驻彝门驾,颠倒溪头薜荔裳。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瘴疠之地治理有方的太守形象,其德政如日月高悬,惠及一方。诗人以“福曜高悬”开篇,赞颂太守的仁政如同天上的光辉,照亮了偏远的边疆。接着,“治平今见汉循良”一句,将太守与古代的贤明官员相提并论,强调其治理之效如同汉代的循吏一般,使地方安宁。
“朱轮坐拥文章伯,鼎席行参政事堂”两句,进一步刻画太守的尊贵地位和文治武功。朱轮代表官车的华贵,文章伯则指太守不仅是地方的领袖,更是文采斐然的学者。同时,太守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显示其政治影响力。
“千里洪河曾窃润,三年邻壁幸分光”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太守对地方的恩泽深远。千里洪河象征着太守治理的广阔区域,而“窃润”一词,既表达了对太守施政效果的赞美,也暗含谦逊之意。三年邻壁,可能是指太守在任期间,与百姓共度的时光,分光则暗示了太守的光明形象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最后,“何时再驻彝门驾,颠倒溪头薜荔裳”表达了诗人对太守再次莅临的期待,以及对太守朴素、亲民形象的怀念。彝门驾,可能指的是太守的归途,而颠倒溪头薜荔裳,则是想象太守归隐时的场景,薜荔裳象征着太守的简朴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贤明太守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人物的向往和推崇,同时也体现了对地方治理与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