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价苞苴官判牍,曼声丝肉妓传觥
出处:《拟杜甫诸将》
清 · 赵翼
绝岛桑麻久太平,侨居人总买田耕。
但存清吏埋羹节,那有奸民歃血盟。
谐价苞苴官判牍,曼声丝肉妓传觥。
酿成一片涂膏地,太息凭谁问主名。
但存清吏埋羹节,那有奸民歃血盟。
谐价苞苴官判牍,曼声丝肉妓传觥。
酿成一片涂膏地,太息凭谁问主名。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赵翼所作的《拟杜甫诸将(其二)》。诗中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海岛景象,岛上人民安居乐业,从事农耕,与世无争。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上,而是通过“但存清吏埋羹节,那有奸民歃血盟”两句,巧妙地揭示了社会中正直官员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里的“清吏”象征着公正廉洁的官员,“羹节”则比喻为他们维持正义的手段;而“奸民”则是指那些企图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百姓利益的恶势力。“歃血盟”则是一种结盟仪式,这里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的勾结。
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官场的腐败现象:“谐价苞苴官判牍,曼声丝肉妓传觥”。这两句形象地展示了官场中的贿赂之风和享乐主义,官员们利用职权接受贿赂,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判决,而宴会上的音乐、美酒和歌舞,则是他们腐化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得原本应是公平正义之地,变成了“酿成一片涂膏地”,即一片被贪婪和不公侵蚀的土地。
最后,“太息凭谁问主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有谁能站出来,为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发声,追究那些破坏者的真实身份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