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翠干齐荣枯,精神不畏霜风酷
芭蕉短尽桐叶焦,使我窗前草无绿。
愁死不遑遑计他,惊魂定后思娱目。
浣花老翁平生居,到处先栽数竿竹。
子猷不教一日无,坡仙宁可食无肉。
为爱虚中节复坚,森萃凉飙戛寒玉。
亭亭翠干齐荣枯,精神不畏霜风酷。
我性爱竹逾诸公,尘垢兼须竹浣浴。
相对静夜两忘言,明月高秋伴幽独。
苍根亲许移上林,讵有成言久不复。
君不见眼前繁卉渐枯凋,萧萧飒飒随狂飙。
老夫对此心烦劳,安得劲节排云霄。
鉴赏
这首诗以“索竹”为主题,描绘了竹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与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阳燧烧空烈炎毒,倒喝亲看人代速”,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夏日的炎热,通过“阳燧”这一古代用来取火的器具,来象征夏日的酷热。紧接着“芭蕉短尽桐叶焦,使我窗前草无绿”,进一步渲染了夏日的炎热,芭蕉和梧桐叶因炎热而枯萎,连窗前的草也失去了绿色,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接下来,“愁死不遑遑计他,惊魂定后思娱目”,表达了诗人面对炎热时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但在平静下来后,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浣花老翁平生居,到处先栽数竿竹”,提到浣花老翁,可能是指杜甫,他一生居住在浣花溪畔,对竹子情有独钟。这里借指诗人对竹子的喜爱,无论身处何地,都希望能见到竹子的身影。
“子猷不教一日无,坡仙宁可食无肉”,引用了王子猷和苏轼的故事,王子猷一日不见竹子便感到不快,苏轼则认为没有肉吃也可以忍受,以此强调竹子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为爱虚中节复坚,森萃凉飙戛寒玉”,赞美了竹子的内在空灵与外在坚韧,以及它带来的清凉感,仿佛是寒冷的玉器被风吹拂。这不仅描绘了竹子的自然美,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亭亭翠干齐荣枯,精神不畏霜风酷”,描述了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都能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坚韧的精神,不惧严寒酷暑,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我性爱竹逾诸公,尘垢兼须竹浣浴”,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超越了其他人,甚至希望自己的心灵也能像竹子一样,去除尘垢,保持纯净。
“相对静夜两忘言,明月高秋伴幽独”,在静谧的夜晚,诗人与竹子相对无言,但彼此心意相通,明月高悬的秋夜,竹子成为了诗人的伴侣,陪伴着他的孤独。
最后,“苍根亲许移上林,讵有成言久不复”,表达了诗人希望将竹子移植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其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但又担心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流露出一丝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