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特区区身,时乎非小补
出处:《答李昂长官富贵贫贱终篇之贶》
宋 · 徐积
前日正凭几,长须叩我门。
手置一筒诗,义高辞且温。
三读至终篇,尤爱子所存。
我有不言意,子已自得之。
余将缺不报,嘉意忽如遗。
吾闻诸物理,动静固其性。
静有不如动,动有不如静。
所病入于邪,大率要归正。
穷通存乎时,死生存乎命。
与其以邪通,孰如以正穷。
汉之主父偃,其卒败以凶。
不义而有生,不如死于夭。
所以君子徒,而恶蹠寿考。
谓富不如贫,谓贵不如贱。
其说岂徒尔,亦各有所见。
贫贱与富贵,亦不必去取。
始也以道得,卒也以道处。
岂特区区身,时乎非小补。
万世赖其法,天下受其祜。
所以古君子,得之亦不拒。
处之不以道,君子所不与。
景公马千驷,孔子贤夷齐。
曾孟藐晋楚,原颜甘冻饥。
我爱张车骑,我爱郭汾阳。
大业中兴汉,馀基再造唐。
天资既忠厚,以义能自将。
德盛不敢肆,功大不敢当。
匿迹远权势,以身系存亡。
以宽不以刻,以逊不以强。
兹可谓之贤,虽盛其何伤。
博陆岂不伟,区区蔽孽显。
当时虽已幸,其后卒不免。
至于充谧辈,何足污齿牙。
机云死好进,乐晏死佞邪。
下近隋唐閒,其辈尤可嗟。
甚者弊天下,非惟凶而家。
所以富与贵,有时而可恶。
淫夫所不从,奔女所不娶。
色美而行非,嫫母胜西施。
所以汉烈女,深恨蔡文姬。
文姬文姬其奈何,如姬之辈可悲歌。
我欲采药山之阿,亦欲把钓披渔蓑。
茫茫人閒歧路多,不如海水通天河。
手置一筒诗,义高辞且温。
三读至终篇,尤爱子所存。
我有不言意,子已自得之。
余将缺不报,嘉意忽如遗。
吾闻诸物理,动静固其性。
静有不如动,动有不如静。
所病入于邪,大率要归正。
穷通存乎时,死生存乎命。
与其以邪通,孰如以正穷。
汉之主父偃,其卒败以凶。
不义而有生,不如死于夭。
所以君子徒,而恶蹠寿考。
谓富不如贫,谓贵不如贱。
其说岂徒尔,亦各有所见。
贫贱与富贵,亦不必去取。
始也以道得,卒也以道处。
岂特区区身,时乎非小补。
万世赖其法,天下受其祜。
所以古君子,得之亦不拒。
处之不以道,君子所不与。
景公马千驷,孔子贤夷齐。
曾孟藐晋楚,原颜甘冻饥。
我爱张车骑,我爱郭汾阳。
大业中兴汉,馀基再造唐。
天资既忠厚,以义能自将。
德盛不敢肆,功大不敢当。
匿迹远权势,以身系存亡。
以宽不以刻,以逊不以强。
兹可谓之贤,虽盛其何伤。
博陆岂不伟,区区蔽孽显。
当时虽已幸,其后卒不免。
至于充谧辈,何足污齿牙。
机云死好进,乐晏死佞邪。
下近隋唐閒,其辈尤可嗟。
甚者弊天下,非惟凶而家。
所以富与贵,有时而可恶。
淫夫所不从,奔女所不娶。
色美而行非,嫫母胜西施。
所以汉烈女,深恨蔡文姬。
文姬文姬其奈何,如姬之辈可悲歌。
我欲采药山之阿,亦欲把钓披渔蓑。
茫茫人閒歧路多,不如海水通天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对友人李昂长官赠诗的回应,主题围绕着对人生价值、道德选择以及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诗中探讨了富贵与贫贱、生死、正邪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德和原则的重要性。
诗的开头提到友人来访并赠送了一卷诗,诗人对这些诗作反复阅读,尤其喜爱其中蕴含的深意。他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道理的理解,认为即使在道德上有所缺失,也不应追求邪道,而应坚守正道,无论穷通、生死。引用历史人物如主父偃的例子来说明邪道最终会导致不幸的结局,而君子即使生活贫困或卑微,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
接着,诗人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主父偃、夷齐、曾孟、原颜等,以及自己欣赏的张车骑、郭汾阳等人,强调了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重要性。这些人物虽然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特别赞赏那些在权力面前保持谦逊、以仁慈待人的君子,认为他们的行为比物质财富和地位更为宝贵。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希望像隐士一样在山中采药、垂钓,远离世俗的纷扰。他认识到人间的道路众多,充满了选择,而大海和河流则象征着广阔的世界和不变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道德和真理的坚持。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