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三刹跨一牛,五百云堂老比丘
登临在在有佳处,我来无事得纵游。
望川致爽两奇特,云烟流通东与北。
一为清淑一旷远,清者发兴远快目。
城西三刹跨一牛,五百云堂老比丘。
捐金乐施到樵牧,不知愿力何年修。
邓家名笔难再得,苦爱雍熙之两壁。
贵人摸拓不曾休,真是化身千百亿。
府公玉皇香案吏,帆薄三山风辄止。
来苏疲瘵十万家,卷缩灵河一杯里。
野人冠服裹狙猿,曳裾更欲之何门。
惭无杜老惊人句,空负陈蕃解榻恩。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刹:十座寺庙。幽爽:宁静。
喧湫:热闹。
纵游:尽情游玩。
致爽:带来清爽的感觉。
愿力:修行的功德或愿望。
邓家名笔: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雍熙:宋朝的一个年号。
化身千百亿:形容极受珍视。
帆薄:船帆轻薄。
疲瘵:疲惫病弱的人。
惭:感到惭愧。
杜老:杜甫。
翻译
东州的十座寺庙像西州一样壮观,东州宁静而西州热闹。无论何处登山游览都有美景,我来到这里无事可做,得以尽情游玩。
远望河流带来清爽的感觉,云雾缭绕连通东西北三方。
一种是清雅,一种是辽阔,清雅的激发灵感,辽阔的令人视野开阔。
城西的三座寺庙横跨一条牛背,五百间云堂的老和尚在此修行。
他们捐钱乐善好施,惠及樵夫牧童,不知何时修成这般愿力。
邓家的名笔难以再寻,特别喜爱那雍熙年间两面墙壁。
权贵们不断摩挲拓印,仿佛化身千万,无尽欣赏。
府公如同玉皇香案的官员,微风起时,船帆便停在三山前。
他救济了十万疲惫的百姓,如灵河水一般汇聚在杯中。
乡野之人衣着简朴,如同猕猴般,不知该去往何方。
遗憾没有杜甫那样的惊人诗句,空怀陈蕃让床的知遇之恩。
鉴赏
诗中“东州十刹如西州,东州幽爽西喧湫”两句,通过对比东州与西州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东州更为偏爱的态度。"幽爽"一词描绘出东州清新脱俗的风貌,而"喧湫"则形容西州热闹拥挤之状。
接着“登临在在有佳处,我来无事得纵游”表达了诗人登临观望时的心境,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美好,不禁放纵自己去游历。这里流露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
"望川致爽两奇特,云烟流通东与北"则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山川景象,其中"两奇特"可解为河川之美与风光各异,而"云烟流通"则是对气氛和视觉效果的生动描述。
在“一为清淑一旷远,清者发兴远快目”中,诗人通过"清淑"与"旷远"的对比,表达了对不同景致美感的欣赏。"清者发兴"显示出诗人对清新的景象情有独钟,而"远快目"则是诗人在观赏过程中心旷神怡的状态。
接下来的“城西三刹跨一牛,五百云堂老比丘”两句,以生动形象描绘了一位居住在五百云堂中的老僧,他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捐金乐施到樵牧,不知愿力何年修"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位老僧无私布施、修行佛道的赞赏。
“邓家名笔难再得,苦爱雍熙之两壁”表达了诗人对于邓家书法艺术的怀念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切。
在"贵人摸拓不曾休,真是化身千百亿"中,诗人用夸张的笔触形容贵族对古迹的珍视和复制,展现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真是化身千百亿"则是对这种行为的高度评价。
随后“府公玉皇香案吏,帆薄三山风辄止”两句,以精美的辞藻描述了一种官宦贵族生活中的细节,"帆薄三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船只行驶于山间的景象。
接着“来苏疲瘵十万家,卷缩灵河一杯里”则通过对比巨大的数量与微小的容器,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欲横流、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奈感慨。
"野人冠服裹狙猿,曳裾更欲之何门"两句,以奇异的情境描绘了一种野性与文明交织的情景。这里的“狙猿”是对野人的形象化描述,而"曳裾更欲之何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情境的好奇和探索心态。
最后,“惭无杜老惊人句,空负陈蕃解榻恩”两句中,诗人自谦没有达到古代诗人杜甫、陈子昂那样的艺术造诣,同时也感慨自己未能充分回报当时赞助者的知遇之恩。"惊人句"指的是能够令人震惊的佳作,而"空负解榻恩"则是对未能实现文学抱负与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责。
整首诗通过多样的景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怀的深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