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椀香花随佛供,白云苍霭护禅栖
茗椀香花随佛供,白云苍霭护禅栖。
东林载酒渊明在,西竺同心慧远携。
五十三参年已近,可能大意悟曹溪。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弘诲的《玲珑岩绝顶三首(其三)》,描绘了玲珑岩绝顶的壮丽景色与静谧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寺庙的清幽与僧侣修行的宁静。
首句“巉岩幽壑敞招提”,开篇即以“巉岩”、“幽壑”描绘出山岩峭壁、深谷幽邃的自然景观,紧接着“敞招提”一词,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寺庙相连,暗示着在这幽静之地,有一处供人修行的寺庙,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蹑蹬穿林路不迷”,进一步描述了攀登山路的过程,虽有茂密的树林遮蔽,但行者心中有方向,不觉迷失。这一句不仅写出了登山的艰难,也暗喻了修行之路的不易,但只要心有定力,便能顺利前行。
“茗碗香花随佛供,白云苍霭护禅栖”,这两句则转向对寺庙生活的描绘。茗碗香花,是佛教仪式中的常见之物,象征着修行者的日常与精神追求;白云苍霭,则是自然界的元素,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表现了寺庙内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东林载酒渊明在,西竺同心慧远携”,这里引用了陶渊明和法显(西竺即印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高士和僧侣追求真理、超越世俗的精神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这些历史人物有着心灵上的共鸣,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五十三参年已近,可能大意悟曹溪”,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渴望与决心。“五十三参”出自佛教故事,指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五十三次参访,最终悟道的故事。此处借以表达自己接近修行的终点,希望能领悟佛法的真谛,如同曹溪(即南华寺,禅宗六祖惠能说法之处)的教义一般,达到心灵的觉醒与智慧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寺庙生活、历史典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修行、智慧与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