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中不问酒圣贤,得醉即是无何乡
出处:《夜饮慈云诸公索诗因成长篇》
宋 · 陈著
世艳明灭萤尾光,客气腾跃烟中香。
烟消萤死竟何有,要知人事亦何常。
今夕何夕山中集,六客相对通肺肠。
樽中不问酒圣贤,得醉即是无何乡。
耳边鼓笛有自好,忽散而去何吾妨。
吾辈本非淫湎流,聊以寄意齐兴亡。
老禅知我酷信我,谓此非痴亦非狂。
呼童展纸快磨墨,听我趁笔穷夜长。
砉然一笑如梦觉,清风明月自有天文章。
烟消萤死竟何有,要知人事亦何常。
今夕何夕山中集,六客相对通肺肠。
樽中不问酒圣贤,得醉即是无何乡。
耳边鼓笛有自好,忽散而去何吾妨。
吾辈本非淫湎流,聊以寄意齐兴亡。
老禅知我酷信我,谓此非痴亦非狂。
呼童展纸快磨墨,听我趁笔穷夜长。
砉然一笑如梦觉,清风明月自有天文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世艳:世间繁华。客气:指社交中的礼节或客气之意。
肺肠:真心实意,肺腑之言。
无何乡:忘忧之地,指醉乡。
自好:自然美好,此处指音乐的美妙。
淫湎:过度沉迷。
寄意:寄托情感。
酷信:深信不疑。
砉然:形容声音突然或快速。
天文章:自然的美景,如诗如画。
翻译
世间繁华如萤火闪烁,客气在烟雾中飘荡着香气。烟消萤灭后,一切又归于何物?人生无常,人事亦然。
今夜何其特殊,在山中聚会,六位宾客坦诚相待。
杯中不论酒是圣是贤,能醉便是忘忧之地。
耳边笛声悠扬,忽然散去,这对我有何妨碍。
我们并非沉溺之人,借此聚会共论兴衰。
老禅师深知我,认为我这般并非痴狂。
唤来童子铺纸研墨,让我借笔抒发深夜思绪。
忽然一笑,如梦初醒,清风明月自成天地文章。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陈著的《夜饮慈云诸公索诗因成长篇》描绘了一幅夜晚饮酒聚会的场景。诗的前两句“世艳明灭萤尾光,客气腾跃烟中香”运用了比喻,将世事的繁华与短暂比作闪烁的萤火,而人情的起伏变化则如烟雾中的香气,转瞬即逝。接着,“烟消萤死竟何有,要知人事亦何常”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今夕何夕山中集,六客相对通肺肠”写出了在山中相聚的惬意,朋友们开怀畅谈,忘却世俗烦恼。“樽中不问酒圣贤,得醉即是无何乡”则传达出诗人借酒浇愁,寻求心灵解脱的态度。音乐声中,诗人随性而为,不拘小节。
“耳边鼓笛有自好,忽散而去何吾妨”表明诗人并不介意聚会的短暂和散去,反而认为这是自然之事。“吾辈本非淫湎流,聊以寄意齐兴亡”表达了他们通过这样的聚会,寄托对世间兴衰的感慨,寻求精神共鸣。
最后,“老禅知我酷信我,谓此非痴亦非狂”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辩解,认为即使看似放纵,也是出于真性情。诗人挥毫泼墨,直到夜深人静,那一笑仿佛从梦境中醒来,感受到清风明月带来的自然之美,寓意着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夜饮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