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
出处:《学东坡移居八首》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馀。
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
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
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
老我于其閒,兀兀穷朝晡。
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
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
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
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
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
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
老我于其閒,兀兀穷朝晡。
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
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
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
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面对生活困境时,选择移居并适应新环境的心境与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比“屋宽”与“屋小”,展现了诗人对居住空间的灵活利用和适应能力。他将屋子分为不同的区域,一部分用于子女的学习,一部分用于仆人的休息,自己则在空闲时间享受宁静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意味着在南面的房间,孩子们可以安心学习,而“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则表明仆人们在休息日也能得到自由。这种安排体现了诗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以及对仆人劳动的尊重。
接着,“老我于其閒,兀兀穷朝晡”描述了诗人晚年在新居中的生活状态,虽然忙碌,但也有闲暇时光,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通过“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满足感。
“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室内明亮温暖的场景,让诗人仿佛忘记了外界的束缚,享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最后,“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规划,不仅种植花草,还开辟菜园,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可能是指诗人迁移时的情景,家具虽少,但足以承载他的生活所需,体现了他在物质上的节俭和精神上的富足。
“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则点明了诗人在物质贫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精神的富足,拥有百本书作为精神寄托,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珍视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元好问在逆境中寻求生活平衡、注重家庭和谐、珍惜自然与知识的精神风貌,是一首富有生活哲理和个人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