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自张华显,词因葛亮吟
出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
唐 · 韦庄
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一声蝉到耳,千炬火然心。
岳静云堆翠,楼高日半沈。
引愁憎暮角,惊梦怯残砧。
露白凝湘簟,风篁韵蜀琴。
鸟喧从果烂,阶净任苔侵。
柿叶添红景,槐柯减绿阴。
采珠逢宝窟,阅石见瑶林。
鲁殿铿寒玉,苔山激碎金。
郤堂流桂景,陈巷集车音。
名自张华显,词因葛亮吟。
水深龙易失,天远鹤难寻。
鉴貌宁惭乐,论才岂谢任。
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既睹文兼质,翻疑古在今。
惭闻纡绿绶,即候挂朝簪。
晚树连秋坞,斜阳映暮岑。
夜虫方唧唧,疲马正骎骎。
托迹同吴燕,依仁似越禽。
会随仙羽化,香蚁且同斟。
一声蝉到耳,千炬火然心。
岳静云堆翠,楼高日半沈。
引愁憎暮角,惊梦怯残砧。
露白凝湘簟,风篁韵蜀琴。
鸟喧从果烂,阶净任苔侵。
柿叶添红景,槐柯减绿阴。
采珠逢宝窟,阅石见瑶林。
鲁殿铿寒玉,苔山激碎金。
郤堂流桂景,陈巷集车音。
名自张华显,词因葛亮吟。
水深龙易失,天远鹤难寻。
鉴貌宁惭乐,论才岂谢任。
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既睹文兼质,翻疑古在今。
惭闻纡绿绶,即候挂朝簪。
晚树连秋坞,斜阳映暮岑。
夜虫方唧唧,疲马正骎骎。
托迹同吴燕,依仁似越禽。
会随仙羽化,香蚁且同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玉律:古代用以校正乐律的器具,这里指秋季的节令。初移候:开始变化,指秋季来临。
清风:清凉的风。
远襟:形容风吹得人衣襟飘动。
蝉:蝉鸣,象征秋天。
炬火:火炬,这里比喻内心的激情。
岳:高山。
云堆翠:云雾堆积,形容山色翠绿。
日半沈:太阳即将落山。
暮角:傍晚的号角声,常引人感伤。
残砧:残留的捣衣声,古人常在晚上捣衣。
湘簟:湘竹编织的席子,这里指露水凝聚的景象。
风篁:风吹过的竹林。
蜀琴:蜀地产的琴,代指音乐。
果烂:果实成熟。
阶净:台阶干净。
苔侵:青苔蔓延。
采珠:比喻寻求珍贵的事物。
宝窟:藏宝之地。
瑶林:美丽的树林,比喻珍稀之地。
鲁殿:鲁国的宫殿,代指古代。
苔山:长满苔藓的山,象征古老。
郤堂:古代的厅堂,这里指文人雅集之地。
陈巷:古代的巷子,代指繁华之地。
张华:西晋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智慧闻名。
绿绶:古代官员的佩带,这里指被任命为官。
朝簪:朝见皇帝时所戴的簪子,代指朝廷官员。
翻译
秋季的节令刚刚开始,清风已吹得人衣襟飘动。蝉鸣声入耳,如同点燃了心中的千炬火。
山岳宁静,云雾如堆叠的翠色,高楼高耸,太阳已半沉。
傍晚的号角声引起忧愁,残余的捣衣声让人胆战心惊。
白色的露水凝聚在竹席上,风吹过竹琴,发出蜀地的韵味。
鸟儿在果实熟透时喧闹,台阶洁净,任由青苔蔓延。
柿子树叶增添了红色的景色,槐树的枝柯减少了绿色的阴凉。
采珠的人在宝窟中遇见珍宝,寻石者在瑶林中发现奇石。
鲁国的宫殿中敲响冷硬的玉石,苔山上激起破碎的金声。
郤堂中流淌着桂花的美景,陈巷中聚集了车马的声音。
名声因张华而显赫,诗篇因诸葛亮而传唱。
水深的地方龙容易消失,天远的地方鹤难以寻找。
照镜子不会因快乐而羞愧,谈论才能不逊于任人。
正义之心如同孤剑一样直,学习的海洋激起愤怒的波涛。
既看到文采与品质兼备,反而怀疑古代是否真的存在。
听到自己被授予绿绶带的消息,期待着佩戴朝簪的时刻。
傍晚的树木连绵在秋色的山谷,夕阳映照着暮色的山岭。
夜晚的虫声唧唧,疲惫的马儿正在疾驰。
寄身之处如同吴燕,依恋仁德如同越禽。
期待能随仙人羽化登仙,暂且与香蚁一同饮酒消遣。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作品,名为《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的开篇“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设定了一个初秋的场景,玉律指的是秋天的凉爽气息,远襟则是长长的衣摆随风飘动,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紧接着“一声蝉到耳,千炬火然心”用蝉鸣来比喻内心的激荡和热情,如同烈火般燃烧。
在下文中,“岳静云堆翠,楼高日半沈”描绘了一幅高楼大厦与山峦云雾交辉映衬的壮丽画面,而“引愁憎暮角,惊梦怯残砧”则透露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梦醒之后的无奈与忧愁。
接下来的“露白凝湘簟,风篁韵蜀琴”继续以自然景物烘托出诗人的情怀,而“鸟喧从果烂,阶净任苔侵”则是对秋日宁静生活的一种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初秋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多重映射,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蕴含着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是一首集哲思与艺境于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