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听噪鹊辞彤管,懒着□雕冠玉班
出处:《寄怀朱元价太史社丈》
明 · 张萱
上林枉老却知还,千仞翱翔不可攀。
万斛词源浑是海,半生笔冢矗于山。
厌听噪鹊辞彤管,懒着□雕冠玉班。
夜夜撼风铃索急,西清何事放人閒。
万斛词源浑是海,半生笔冢矗于山。
厌听噪鹊辞彤管,懒着□雕冠玉班。
夜夜撼风铃索急,西清何事放人閒。
鉴赏
这首诗以“寄怀朱元价太史社丈”为题,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文士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首联“上林枉老却知还,千仞翱翔不可攀”,以“上林”象征高远的理想境界,“枉老却知还”表达了一种虽历经沧桑仍不忘初心的坚韧精神。“千仞翱翔不可攀”则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友人的才情超凡脱俗,难以企及。
颔联“万斛词源浑是海,半生笔冢矗于山”,进一步赞美友人的文学才华和勤奋不辍的创作精神。将“词源”比作浩瀚的大海,形象地展现了其丰富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学底蕴;而“笔冢矗于山”则比喻其一生致力于写作,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颈联“厌听噪鹊辞彤管,懒着□雕冠玉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友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纯粹追求。其中“噪鹊辞彤管”可能暗指对官场或世俗名利的厌倦,“懒着□雕冠玉班”则表达了对荣誉地位的不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文学的自由。
尾联“夜夜撼风铃索急,西清何事放人閒”,以风铃的急响象征时间的紧迫,表达了对友人才华未尽施展的惋惜之情。同时,“西清”可能是指友人所在之地,暗示希望友人能摆脱束缚,自由创作,享受文学带来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文学艺术的崇高追求与对友情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