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有乐,所乐故不同
出处:《王传岩起乐斋》
宋 · 吕本中
人生各有乐,所乐故不同。
吹竽与击缶,同在可乐中。
孰能识至乐,不计穷与通。
颜子在陋巷,肯忧家屡空。
朝从圣师游,暮归无近功。
忽然若有合,此乐固无穷。
当时二三子,因之开蔽蒙。
君生百世下,久已闻其风。
端居有遐想,客至聊从容。
四壁倚蓬蒿,万卷蟠心胸。
回视世所求,天道迷西东。
此乐既不远,欲往吾其从。
吹竽与击缶,同在可乐中。
孰能识至乐,不计穷与通。
颜子在陋巷,肯忧家屡空。
朝从圣师游,暮归无近功。
忽然若有合,此乐固无穷。
当时二三子,因之开蔽蒙。
君生百世下,久已闻其风。
端居有遐想,客至聊从容。
四壁倚蓬蒿,万卷蟠心胸。
回视世所求,天道迷西东。
此乐既不远,欲往吾其从。
鉴赏
这首诗《王传岩起乐斋》由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通过对比不同的生活乐趣,探讨了真正的快乐所在。诗中以“吹竽与击缶”为例,说明无论何种形式的快乐,只要能让人感到满足和愉悦,都是值得追求的。接着,诗人提出疑问,谁能真正理解至高的快乐,是否计较生活的穷困或通达。
诗人以颜回为例,即使生活在简陋的巷子里,也不为家境贫寒而忧虑,而是跟随圣贤学习,每日充实自我,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让他感到快乐无穷。诗人认为,颜回这样的行为,能够启发他人去除蒙蔽,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并非物质的拥有,而在于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追求。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王传岩起乐斋的赞美,认为这种追求内在快乐的生活方式,是超越时空的智慧,无论身处何世,都能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诗人自己也表示,虽然无法亲临其境,但内心充满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敬仰。整首诗通过对不同快乐形式的探讨,以及对颜回精神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内在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