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出处:《无罪福》
宋 · 张伯端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终日:整天。行:行走。
不曾:未曾。
坐:坐着。
修善:修行善事。
成功德:积累功德。
造恶:造下恶业。
元:其实。
时人:当世人。
明心:明白内心。
乱做:随意行事。
阎王:阎罗王。
镬汤:烹煮。
碓磨:研磨。
翻译
整天行走却未曾真正移动,整天坐着又何曾真的静止。修行善事却未能积累功德,造下恶业其实并无罪责。
当世人如果还未明白内心,不要随意曲解这些话去行事。
死后必定要面对阎罗王,难逃烹煮和研磨的惩罚。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平常行为与内心修为之间的差异,强调了外在行善与内心清净的重要性。开篇两句“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忘我之境界,如同佛家所说的入定或禅修状态,虽身处尘世却不为外物所牵绊。
接着,“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则是指外在的善行若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善良,亦如同外在的恶行若未触及内心的邪念,那么这些行为都无法构成真正的功德或罪过。这两句强调了内在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则是告诫世人,如果不能洞察自己之心,就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或避免什么,因为这种不明智的心态只会带来混乱和错误的行为。
最后,“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则是借用佛教中对亡者灵魂受审判的描述,警示世人,即使在尘世间没有受到惩罚,但到了死亡之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将面临最终的审判,这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道德约束。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强调了精神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