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旱涝相缀联,舒城独自为丰年
出处:《七门堰》
宋 · 彭汝砺
古人材大心亦公,忧乐每与天下同。
谋功虑事不草草,欲与天地为无穷。
我来舒城道三堰,行看利入东南遍。
渔樵处处乐太平,稻粱岁岁收馀羡。
江淮旱涝相缀联,舒城独自为丰年。
人知今日乐其土,不知古人为尔天。
二刘未必真奇伟,谋虑及民乃如此。
俗儒文多实已亡,洋洋大论言羲皇。
心欲为功害辄胜,医庸未足平膏肓。
纷纷予亦何为者,爱古伤今空涕洒。
题诗倚立寄西风,不知材力非骚雅。
谋功虑事不草草,欲与天地为无穷。
我来舒城道三堰,行看利入东南遍。
渔樵处处乐太平,稻粱岁岁收馀羡。
江淮旱涝相缀联,舒城独自为丰年。
人知今日乐其土,不知古人为尔天。
二刘未必真奇伟,谋虑及民乃如此。
俗儒文多实已亡,洋洋大论言羲皇。
心欲为功害辄胜,医庸未足平膏肓。
纷纷予亦何为者,爱古伤今空涕洒。
题诗倚立寄西风,不知材力非骚雅。
鉴赏
这首诗《七门堰》由宋代诗人彭汝砺所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治水工程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中首先赞扬了古代治水者的伟大胸怀和深远目光,他们考虑问题周详,不仅关注当前的利益,更着眼长远,希望与天地共存。接着,诗人描述自己来到舒城,目睹了三堰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农田遍布东南,渔樵生活安宁,稻谷丰收,展现出一派太平景象。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指出,舒城之所以能独享丰年,得益于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努力,而非偶然。
诗人提到,古代的刘姓治水者或许并非真正的奇才伟人,但他们的谋略在于体恤民生,这正是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些所谓的“俗儒”,虽然文章繁多,却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空谈远古的理想,却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诗人批评这些言论如同空洞的理论,无法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最后,诗人自省,感叹自己虽也关注历史与现实,却只能以泪洗面,表达出对古代治水者才能的敬仰,以及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无奈。他以题诗的方式,借西风寄托自己的情感,既表达了对古代治水工程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治水工程的崇高敬意和对自身能力的谦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