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来渐得眠中趣,不信灵山直到今
出处:《退院诗十四首》
明 · 释函是
一山深又一山深,郢客无端未许寻。
尝因衰世近名事,益见前贤远害心。
俯仰白云空万里,周遭黄叶自长林。
日来渐得眠中趣,不信灵山直到今。
尝因衰世近名事,益见前贤远害心。
俯仰白云空万里,周遭黄叶自长林。
日来渐得眠中趣,不信灵山直到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反思。首句“一山深又一山深”,以山的层层深入象征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深远,暗示了僧人内心的探索之旅。接着,“郢客无端未许寻”一句,可能暗指世俗之人难以理解或涉足这种精神探索的领域,强调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独特性。
“尝因衰世近名事,益见前贤远害心”两句,通过对比现实社会的浮躁与追求虚名,与古代圣贤远离祸害、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回顾,也反映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批判。
“俯仰白云空万里,周遭黄叶自长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广阔的自然景象,白云飘渺,黄叶纷飞,象征着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统一。这一景象既是自然界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日来渐得眠中趣,不信灵山直到今”表达了诗人通过不断的修行与反思,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乐趣与意义,不再执着于遥远的理想境界。这里的“灵山”可能象征着理想的彼岸或至高无上的真理,而“直到今”则意味着这种追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