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太古开石室,神功巧设非人力
出处:《题华阳寺石洞》
明 · 徐贯
自从太古开石室,神功巧设非人力。
气通沧海六月寒,风雷不动云常湿。
我来偶尔憩烦襟,顿觉清风生两腋。
便欲借鹤凌紫虚,奈此苍生未苏息。
气通沧海六月寒,风雷不动云常湿。
我来偶尔憩烦襟,顿觉清风生两腋。
便欲借鹤凌紫虚,奈此苍生未苏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华阳寺石洞的神秘与壮丽,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句“自从太古开石室”,以“太古”二字,赋予石室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它自远古时代就静静地存在着,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接下来的“神功巧设非人力”,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暗示石洞的形成并非人力所能及,而是天地造化之奇观。
“气通沧海六月寒,风雷不动云常湿”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石洞内独特的气候环境。即使在炎热的六月,这里依然清凉如海,风雷不惊,云雾缭绕,充满了神秘与宁静。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感到惊奇,也暗示了石洞内可能隐藏着某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或秘密。
“我来偶尔憩烦襟,顿觉清风生两腋”是诗人亲身体验的描述。当他偶然来到这个石洞,寻求心灵的宁静时,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清风从胸中生出,仿佛整个身心都被洗涤了一番。这不仅是对石洞环境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得到净化和释放的写照。
最后,“便欲借鹤凌紫虚,奈此苍生未苏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忧虑。他想象自己能够借助仙鹤飞翔于天际,达到仙境般的境界,但又意识到世间还有许多苦难未被解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华阳寺石洞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超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