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太清纪,曾垂华发忧
迨此远南楚,遂令思北游。
先生秀衡岳,玉立居玄丘。
门带江山静,房随瑶草幽。
逍遥三花发,罔象五云浮。
自有太清纪,曾垂华发忧。
大年方橐籥,小智即蜉蝣。
七日赤龙至,莫令余独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全神:全心投入。不言:不说。
命:命运。
所尚:所崇尚。
道家流:道家的风尚。
迨:等到。
远:遥远。
南楚:南方楚地。
遂:于是。
令:使。
思:思念。
北游:北方游历。
先生:指代某位有道之人。
秀:秀美。
衡岳:衡山。
玄丘:道教中的神秘之地。
门带:门庭环绕。
江山静:江河山色宁静。
房随:房屋伴随。
瑶草:仙境般的花草。
幽:幽深。
逍遥:自由自在。
三花:道教中的神秘之花。
罔象:虚幻的景象。
五云:五彩祥云。
自有:自古以来。
太清纪:指天地开辟之初。
垂:挂下。
华发:白发。
大年:长寿。
橐籥:古代象征生命的器物。
小智:浅薄的智慧。
蜉蝣:生命周期极短的昆虫。
七日:七天。
赤龙:道教神话中的吉祥之物。
至:到来。
莫令:不要让。
余:我。
独留:独自留下。
翻译
全神贯注于修炼,崇尚道家的风流。来到遥远的南方楚地,心中向往着北方游历。
先生如衡山秀美,如玉般矗立在玄丘之上。
门庭紧邻江河山色,房屋隐藏在瑶草的幽静之中。
逍遥自在,三花盛开,五彩祥云浮动。
自古以来,先生就忧虑天地变迁,白发满头。
寿命长久如同天地初开,而智慧浅薄的人犹如蜉蝣短暂。
七天后赤龙降临,切勿让我独自停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的居所和心境,充满了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意象。
"全神不言命,所尚道家流。迨此远南楚,遂令思北游。"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的崇尚,以及由此产生的向往。"全神"意味着心无杂念,全然致力于道;"不言命"则是超越生死之忧;"所尚道家流"指的是尊崇道家学说和生活方式;"迨此远南楚"表明诗人身处遥远的南楚地区;而"遂令思北游"则透露出对北方(可能是道教圣地)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先生秀衡岳,玉立居玄丘。门带江山静,房随瑶草幽。" 描述了道士的居所,"先生秀"指的是道士的高贵和修养;"衡岳"可能是具体的地名或象征性的圣地;"玉立居玄丘"则形容道士居所之美妙与纯净;"门带江山静"描绘了一个宁静无声的自然景观,门前的江山似乎都在沉默中;而"房随瑶草幽"则强调了道士住宅的隐秘和与自然融为一体。
"逍遥三花发,罔象五云浮。自有太清纪,曾垂华发忧。" 这几句展示了道士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情状。"逍遥三花发"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某种修炼状态;"罔象五云浮"则形容了道士所处环境的仙境般美丽,似乎与天界相连;"自有太清纪"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时间观念,即使然自得,不受世间时光的影响;"曾垂华发忧"则透露出诗人对道士曾经的关怀或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向往。
最后几句"大年方橐籥,小智即蜉蝣。七日赤龙至,莫令余独留。" 传达了一种急切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意识。"大年方橐籥"可能比喻成熟或重要的事物尚未实现;"小智即蜉蝣"则是对浅薄之人的讽刺,蜉蝣在古代常用来形容无能之人;"七日赤龙至"这一天象可能暗示着某种预兆或期限的到来;而"莫令余独留"则表达了诗人对共同理想或追求的渴望,不希望自己落单。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道士生活和心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