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尚权谋,阿谀彼何怪
出处:《季孙肥》
宋 · 刘攽
季孙事颛臾,祸起萧墙内。
秦皇筑长城,灭国乃胡亥。
蒙公不正谏,地脉岂其罪。
战国尚权谋,阿谀彼何怪。
亲为圣人徒,鄙陋曾莫解。
龟玉毁椟中,危颠竟谁赖。
鸣鼓讵可攻,菹醢死无悔。
秦皇筑长城,灭国乃胡亥。
蒙公不正谏,地脉岂其罪。
战国尚权谋,阿谀彼何怪。
亲为圣人徒,鄙陋曾莫解。
龟玉毁椟中,危颠竟谁赖。
鸣鼓讵可攻,菹醢死无悔。
鉴赏
这首诗《季孙肥》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揭示了权力、忠诚与悲剧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季孙事颛臾,祸起萧墙内”,以季孙与颛臾的故事开篇,暗喻内部矛盾引发的祸端,如同家中的隐患,往往在不经意间爆发,引出对内部管理与和谐的深思。
“秦皇筑长城,灭国乃胡亥”则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时空,通过秦始皇与胡亥的例子,强调了权力的滥用与继承人的不当选择,可以导致国家的覆灭,反映了历史上的教训。
“蒙公不正谏,地脉岂其罪”中,“蒙公”可能指的是蒙恬或类似的忠臣,此处表达了对忠言被忽视的无奈与对无辜受牵连的哀叹,强调了正直谏言的重要性。
“战国尚权谋,阿谀彼何怪”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权谋与阿谀盛行,这种现象在当时被视为常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价值观的扭曲。
“亲为圣人徒,鄙陋曾莫解”表达了对那些自认为是圣人门徒却未能理解真正道义者的讽刺,强调了知识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差距。
“龟玉毁椟中,危颠竟谁赖”借用典故,比喻珍贵之物(如龟甲、美玉)被破坏,即使在危险的时刻也无人能挽救,象征着价值被忽视或毁灭的悲剧。
“鸣鼓讵可攻,菹醢死无悔”最后两句,通过描述即使大声疾呼也无法改变命运,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仍无悔,表达了对命运不可抗争的无奈和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寓意深刻的比喻,探讨了权力、忠诚、道德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