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文漫灭雨中迹,翠石断裂春后冰
出处:《次韵子瞻题孙莘老墨妙亭》
宋 · 苏辙
高岸为谷谷为陵,一时豪杰空飞腾。
身随造化不复返,忽若野雀逢苍鹰。
当年碑刻最深固,风吹土蚀消无棱。
遗文漫灭雨中迹,翠石断裂春后冰。
古坟欲毁野庙废,行人不去征鞍凭。
书生耽玩立风雪,饥驴厌苦疲奴憎。
爱之欲取恨无力,旋揉翠墨濡黄缯。
不如好事孙太守,牛车徙置华堂登。
绕墙罗列耀圭璧,罢宴起读留宾朋。
却思遗迹本安在,原隰处处荒榛藤。
田夫野老谁复顾,鬼火夜照来寒灯。
废兴聚散一如此,反使涕泗沾人膺。
身随造化不复返,忽若野雀逢苍鹰。
当年碑刻最深固,风吹土蚀消无棱。
遗文漫灭雨中迹,翠石断裂春后冰。
古坟欲毁野庙废,行人不去征鞍凭。
书生耽玩立风雪,饥驴厌苦疲奴憎。
爱之欲取恨无力,旋揉翠墨濡黄缯。
不如好事孙太守,牛车徙置华堂登。
绕墙罗列耀圭璧,罢宴起读留宾朋。
却思遗迹本安在,原隰处处荒榛藤。
田夫野老谁复顾,鬼火夜照来寒灯。
废兴聚散一如此,反使涕泗沾人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岸:高山的岸边。谷为陵:谷地变为山陵。
豪杰:英雄人物。
造化:自然的力量。
野雀:田野的小鸟。
苍鹰:凶猛的老鹰。
碑刻:刻有文字的石碑。
土蚀:土壤侵蚀。
翠石:绿色的石头。
废兴:废弃与兴起。
涕泗:眼泪和鼻涕。
翻译
高山变为山谷,谷地又成丘陵,昔日英雄皆成过眼云烟。生命随自然变迁不再回头,忽然如野雀遭遇凶猛苍鹰。
当年的石碑坚固深埋,风吹日晒已模糊不清。
古文书卷被雨水冲刷,痕迹消失在春天冰雪后的翠石上。
古墓将毁,野庙荒废,过客不愿停留,只骑马前行。
书生沉醉于研读风雪中,饥饿的驴子和疲惫的仆人都厌倦了。
虽爱之深切,却无力改变,只能用手揉搓翠墨,染黄破旧的布。
孙太守倒是好事,用车辆将书籍搬入堂屋供人欣赏。
书籍围绕墙壁如瑰宝陈列,宴后众人起身阅读,留下宾客。
遥想往昔遗迹,如今何处?原野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地。
农夫野老无人问津,只有鬼火在寒夜中照亮破败的房屋。
世间兴衰聚散皆如此,令人感伤涕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子瞻题孙莘老墨妙亭》,通过对孙莘老墨妙亭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变迁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观的变化比喻世事无常,如“高岸为谷谷为陵”,豪杰人物的逝去如同“野雀逢苍鹰”。昔日的碑刻已风蚀残破,“翠石断裂”象征着历史的痕迹难以留存。墨妙亭的衰败与孙太守的珍视形成对比,他将墨宝移至华堂,供人欣赏,但即便如此,遗迹最终仍归于荒芜,“田夫野老”无人问津,只有“鬼火”与“寒灯”相映。
诗中寓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认为即使再美好的事物,也难逃时间的侵蚀和遗忘,不禁让人感伤。“废兴聚散一如此,反使涕泗沾人膺”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悲叹。整体上,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辙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历史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