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
出处:《游戒珠寺悼右军故宅》
宋 · 赵抃
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
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作莲池。
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
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诗。
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作莲池。
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
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的《游戒珠寺悼右军故宅》,通过描绘戒珠寺周边景物及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联“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开篇即以山势和寺庙起笔,点明了戒珠寺所在之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同时借“遗像”与“内史祠”暗示了此处曾是王羲之的居所,引出对这位书法大家的怀念。
颔联“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作莲池”,进一步将笔墨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以“笔冢”喻指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以“墨池”转而描绘成莲花池,既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赞美,也是对其人格高洁的象征。
颈联“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通过“书楼观”与“兰渚亭”的存在与变迁,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更迭,同时也表达了对王羲之作品流传千古的感慨。
尾联“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诗”,以“黄庭”代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强调其价值之高,即便是韩愈这样的文豪也对其作品表示赞赏,最后以“退之犹笑博鹅诗”作为反讽,暗含对当时文人雅趣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了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崇敬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戒珠寺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的深情悼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