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极恩未报,徒悲蓼莪诗
出处:《至感堂》
明 · 徐庸
人心上方寸,万事属所司。
乃于百年间,至感谁能思。
多君紫阳后,有堂扁其辞。
扁之匪空言,晨夕惟孜孜。
天地存覆载,大哉允无私。
雨露有深恩,寒暑不异时。
圣君握水土,生物随所宜。
种植苟得理,礼稔诚可期。
父母生劬劳,罔极恩在斯。
罔极恩未报,徒悲蓼莪诗。
况复有难弟,历官际雍熙。
龙章下里门,光彩相参差。
至感总由此,永怀应自知。
知感乃为德,污简声名垂。
乃于百年间,至感谁能思。
多君紫阳后,有堂扁其辞。
扁之匪空言,晨夕惟孜孜。
天地存覆载,大哉允无私。
雨露有深恩,寒暑不异时。
圣君握水土,生物随所宜。
种植苟得理,礼稔诚可期。
父母生劬劳,罔极恩在斯。
罔极恩未报,徒悲蓼莪诗。
况复有难弟,历官际雍熙。
龙章下里门,光彩相参差。
至感总由此,永怀应自知。
知感乃为德,污简声名垂。
鉴赏
这首诗《至感堂》由明代诗人徐庸所作,通过“至感”二字,表达了对深厚情感与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以“人心上方寸,万事属所司”开篇,点明了人内心深处对于世间万物的关怀与责任。接着,“乃于百年间,至感谁能思”则强调了在漫长岁月中,能够深刻体会并反思至深情感的人实属难得。
“多君紫阳后,有堂扁其辞”一句,提到紫阳(朱熹)之后,有一座名为“至感堂”的建筑,匾额上刻有“至感”二字,象征着对至深情感的纪念与传承。接下来,“扁之匪空言,晨夕惟孜孜”表明这座堂不仅仅是空洞的言语,而是每日每夜都在践行着对情感的深切体悟与努力。
“天地存覆载,大哉允无私”赞美了天地间的无私与包容,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雨露有深恩,寒暑不异时”进一步将这种无私的情感比作四季更替中的雨露,无论何时都给予生命以滋养。接着,“圣君握水土,生物随所宜”歌颂了君主治理国家如同掌握自然规律,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
“种植苟得理,礼稔诚可期”表达了对正确引导与教育的期待,如同播种得法,收获自然可期。“父母生劬劳,罔极恩在斯”强调了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与无尽。“罔极恩未报,徒悲蓼莪诗”感叹于未能完全回报父母的恩情,只能借古人诗句表达哀思。
最后,“况复有难弟,历官际雍熙”提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成长,以及在盛世中的官宦生涯。“至感总由此,永怀应自知”总结了所有的情感与道德价值都源于内心的感悟与体验。“知感乃为德,污简声名垂”则强调了认识到并实践情感的重要性,这样的品德将被历史铭记。
整首诗通过对至深情感的赞美与反思,以及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亲情、友情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