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岸柳初眠候,祇伴寒松破冻回
出处:《黄腊梅》
清 · 玄烨
腊后江南得早梅,春迟北地见花开。
不随岸柳初眠候,祇伴寒松破冻回。
不随岸柳初眠候,祇伴寒松破冻回。
鉴赏
这首诗《黄腊梅》由清朝的玄烨所作,通过对黄腊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
首句“腊后江南得早梅”,描绘了江南地区在腊月之后,早梅绽放的情景。这里的“早梅”不仅指出了时间的特殊性——腊月之后,也暗示了黄腊梅作为早梅的一种,其开放之早,给人以惊喜和期待。江南的气候湿润温暖,使得黄腊梅得以在冬季的末尾便能绽放,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早春的生机。
次句“春迟北地见花开”,则将视角转向北方,对比江南的早春景象,强调了北地春天来得较晚的特点。通过“春迟”二字,既突出了季节变换的差异,也暗含了对黄腊梅在严冬中率先开放的赞美。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在感受到南北气候差异的同时,也对黄腊梅的坚韧与美丽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不随岸柳初眠候,祇伴寒松破冻回”,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黄腊梅的独特之处。不同于岸边的柳树在初春时节才开始苏醒,黄腊梅却选择与寒松一同,勇敢地在严寒中破冰而出,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这里,诗人巧妙地将黄腊梅与寒松相比较,不仅突出了黄腊梅的坚韧不拔,也赋予了它一种超脱世俗、独立于世的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黄腊梅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更蕴含了诗人对于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我、勇敢绽放的生命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