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
出处:《怀归自讼》
宋 · 曹勋
读书老不入,屡读屡遗忘。
遇事欲强记,转首辄怊怅。
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
人岂不自知,去矣殆天放。
遇事欲强记,转首辄怊怅。
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
人岂不自知,去矣殆天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读书:阅读学习。老:年长。
入:专注。
遗忘:忘记。
欲:想要。
强记:强行记忆。
怊怅:惆怅、失落。
趋事:对待工作。
岂:难道。
嘲谤:嘲笑和批评。
殆:大概、恐怕。
天放:上天放弃。
翻译
年纪越大越难以专心读书,即使反复阅读也会很快忘记。遇到事情时想努力记住,但转眼间又会感到失落和惆怅。
如果这样对待工作,岂不是只会招致他人的嘲笑和批评。
人难道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吗?可能是上天已经放弃了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怀归自讼》。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年岁增长而记忆力减退的无奈与自嘲。"读书老不入,屡读屡遗忘",这两句描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时难以深入理解,反复阅读却容易忘记内容的状况。"遇事欲强记,转首辄怊怅",进一步强调了在处理事情时,尽管试图强行记忆,但转眼间又会感到失落和惆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反思,认为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可能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以此趋事为,岂但成嘲谤"。他明白自己并非不知晓这个情况,但似乎这是上天安排的衰退,"人岂不自知,去矣殆天放",流露出一种宿命般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着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能力衰退的自省,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