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
出处:《送残僧》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送君归伏鹿,高顶结茅茨。
大道今宜隐,青山是我师。
开林通素月,引水绕东菑。
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
大道今宜隐,青山是我师。
开林通素月,引水绕东菑。
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送残僧》。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一位即将遁入山林的僧人的情景,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首句“送君归伏鹿,高顶结茅茨”描绘了僧人归隐的场景,以“伏鹿”象征隐居之地的幽静与自然,高高的山顶上搭建的茅屋,预示着僧人将在此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大道今宜隐,青山是我师”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认同与敬仰,认为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隐居山林才是最接近真理的道路,而青山则成为了僧人的老师,象征着自然界的智慧与教诲。
“开林通素月,引水绕东菑”描绘了僧人归隐后的生活环境,通过“开林”和“引水”的动作,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素月映照下的树林显得格外宁静,而水流环绕的田地则充满了生机。
最后,“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则是诗人借他人之口,表达了对僧人生活哲学的不解与好奇,同时也暗示了僧人所追求的“无生”境界,即超越生死,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诗人通过折下一枝松花的动作,既是对僧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模仿,也是对其精神追求的一种致敬。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