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元戎钤下兵八百,苍头厮养争后先全文

元戎钤下兵八百,苍头厮养争后先

出处:《去年一首
宋 · 苏籀
去年胡来清水岩,黄河狭隘冬凌顽。
戾如飘风速如鬼,犬豕淫虐豺狼贪。
探马星奔汗流地,猛士眦裂发指冠。
潼雍见兵不及万,半阙甲胄屯河边。
隆寒身体例皲瘃,亦复勉强横戈鋋。
它司金缯封雍府,犒军纸袄如泥钱。
胡人隔水相笑侮,杀身于尔何值焉。
同州告急唇齿喻,无兵赴救诚难旃。
元戎钤下兵八百,苍头厮养争后先
鄜延诏发五千骑,此日收兵姑自全。
平时保甲例乌合,县符迫促挥空拳。
甚哉田夫无斗志,一夕惊走如穷烟。
汉将苍黄结旌遁,虏骑势合弥山川。
关中控弦诚万骑,忠臣义士力可宣。
书生命运亦蹇劣,我师疲少邻敌坚。
却忆长安无事日,谈及祸乱为尤愆。
饭囊酒瓮誇厚福,捧土揭木皆才贤。
生灵未悉坐何罪,髓脑涂地尤苍天。
天公诚能祐戎虏,岂复不解兴中原。
案图戎索八百郡,我邦日蹙知谁怜。
吴中据江恃舟楫,惴惴慄慄聊偷安。
旅人流徙隘城郭,岁事寒薄理势然。
去年往矣不须问,安枕而卧祈来年。

拼音版原文

niánláiqīngshuǐyánhuángxiáàidōnglíngwán

piāofēngguǐquǎnshǐyínnüècháilángtān

tànxīngbēnhànliúměngshìlièzhǐguān

tóngyōngjiànbīngwànbànquējiǎwèitúnbiān

lónghánshēnjūnzhúmiǎnqiánghéngchán

jīnzēngfēngyōngkàojūnzhǐǎoqián

rénshuǐxiāngxiàoshāshēněrzhíyān

tóngzhōugàochún齿chǐbīngjiùchéngnánzhān

yuánróngqiánxiàbīngbǎicāngtóuyǎngzhēnghòuxiān

yánzhàoqiānshōubīngquán

píngshíbǎojiǎxiànhuīkōngquán

shènzāitiánménzhìjīngzǒuqióngyān

hànjiāngcānghuángjiéjīngdùnshìshānchuān

guānzhōngkòngxiánchéngwànzhōngchénshìxuān

shūshēngmìngyùnjiǎnlièshīshǎolínjiān

quèchángānshìtánhuòluànwèiyóuqiān

fànnángjiǔwèngkuāhòupěngjiējiēcáixián

shēnglíngwèizuòzuìsuǐnǎoyóucāngtiān

tiāngōngchéngnéngyòuróngjiěxīngzhōngyuán

ànróngsuǒbǎijùnbāngzhīshuílián

zhōngjiāngshìzhōuzhuìzhuìliáotōuān

rénliúàichéngguōsuìshìhánbáoshìrán

niánwǎngwènānzhěnérláinián

注释

胡来:胡人侵犯。
冬凌:冬季冰封。
犬豕:比喻凶残的人。
犒军:赏赐军队。
保甲:古代地方武装组织。
长安:古都西安。
旅人:在外流浪的人。
隘城郭:拥挤的城市。
来年:下一年。

翻译

去年胡人侵犯清水岩,黄河在冬季冰封狭窄
他们的凶暴如狂风,贪婪如野兽,
侦察兵疾驰如汗流大地,勇士愤怒得眼冒火星
潼关兵马不足万人,铠甲半数屯驻河边
严寒使人们手脚冻裂,但仍勉强持戈作战
朝廷用金银绸缎赏赐雍府,军饷却如泥土般微薄
胡人隔着河岸嘲笑侮辱,牺牲生命有何价值
同州告急如同唇齿相依,但援兵无从调集
元帅指挥八百士兵,仆役也争先恐后出战
鄜延下令征发五千骑兵,暂且自保
平时保甲犹如乌合之众,县令催逼空拳应对
农夫毫无战斗意志,一夜之间四散奔逃
汉将仓皇撤退,敌骑势如山海
关中有万骑之力,忠臣义士奋力抵抗
命运多舛,我军疲惫,敌强我弱
回想长安太平时日,谈论如今的灾难尤为痛心
酒囊饭袋夸耀福气,捧土举木皆称人才
百姓无辜,为何受此大难,血流成河
若天公真能佑护,怎会让胡虏肆虐中原
地图上标注的八百郡,我邦日益困窘,谁来怜悯
吴中依赖江河,惶恐度日
流离失所的人们挤在城郭,寒冬时节,形势所迫
去年之事不必再提,只愿来年能安稳度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籀所作,题为《去年一首》。诗中描述了去年胡人侵扰清水岩的情景,黄河冰冻,敌人凶残,战况激烈。尽管兵力不足,但士兵们仍奋勇抵抗,然而后勤补给匮乏,士气低落。诗人感叹同州告急,援兵无望,朝廷派遣的军队数量有限,平时的保甲制度形同虚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诗人反思和平时期人们的安逸和无知,以及对战争灾难的轻视。他期盼来年能有所改变,国家能够复兴。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整体上,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体现了宋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