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出处:《读党锢传》
宋 · 王遂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刘氏兴亡虽不补,却扶天地立君臣。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刘氏兴亡虽不补,却扶天地立君臣。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明哲:明智的人。全身:保全自身。
中庸:儒家主张的折中之道。
群小恶:小人的恶劣行为。
善人嗔:善良的人的愤怒。
干名字:追求虚名。
质鬼神:向鬼神表白自己的心意。
刘氏兴亡:指某个姓刘的家族的兴衰。
立君臣:维护君臣关系的秩序。
翻译
要知道明智之人与保全自身不同,错误地将中庸之道当作原则会害人性命。如果他不被小人所驱使做恶事,必定会有善良的人为此感到愤怒。
他一生并非只为追求虚名,这种念头仍值得向鬼神证明其真诚。
刘氏的兴衰虽然无法挽回,但他的行为确实在维护天地间的君臣秩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遂的作品,名为《读党锢传》。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党锢的评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品德高下与社会评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这两句强调了正确的品德评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一旦对品德的认识出现偏差,不仅会错误地将平庸之辈视作圣贤,还可能因此而误伤好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这句话则进一步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心和世俗的恶习所致,那么对于品德的错误判断,应当引起善良之人的愤慨。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诗人自问,自己一生的行为是否仅仅是为了名声?这种追问显示了诗人对于个人行为与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即便是在面对鬼神之时,也应当严于律己。
最后两句 "刘氏兴亡虽不补,卻扶天地立君臣。" 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和超脱,以及在这过程中保持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坚持。即使个人无法改变世事的兴衰,但依然要以身立正,维护天地之正义与君臣之间的礼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遂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表现出了他对于人性、历史和道德的深刻洞察,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社会责任与哲学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