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后身外身
出处:《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明 · 郭之奇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
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
虚微髣髴,视之乃沕。
抱一存真,强名曰神。
犹橐犹籥,风卷云郁。
天地不仁,刍狗是刜。
和光同尘,众妙维新。
圣人不仁,后身外身。
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
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
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
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
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
虚微髣髴,视之乃沕。
抱一存真,强名曰神。
犹橐犹籥,风卷云郁。
天地不仁,刍狗是刜。
和光同尘,众妙维新。
圣人不仁,后身外身。
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
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
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
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
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对《道德经》的感悟与诠释,充满了道家哲学的深邃与玄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宇宙万物、人性本质以及道德伦理的深刻问题。
首先,诗人提出对“天上有物”和“天上有人”的疑问,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思考。接着,通过“虚微髣髴,视之乃沕”描绘了一种无形无象、难以捉摸的存在状态,引出“抱一存真,强名曰神”的观点,即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或本源,尽管它难以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内心的感受和理解来接近。
“犹橐犹籥,风卷云郁”这一句,运用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来比喻真理的流动与变化,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动态性。接下来,“天地不仁,刍狗是刜”则揭示了天地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和无情性,指出万物在自然法则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偏爱。
“和光同尘,众妙维新”表达了顺应自然、融入社会、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和谐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最后,“圣人不仁,后身外身”进一步阐述了圣人的境界,即超越个人的得失,将自身融入更大的宇宙秩序之中,实现与万物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通过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提炼与再创作,展现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其对宇宙、人生及道德伦理的独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