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
出处:《和曹之才》
宋末元初 · 仇远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
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
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
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
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
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
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林:指远离尘世的自然环境。欲隐:想要隐居。
何之:何处去。
春去:春天离去。
客愁:旅人的忧愁。
无了时:没有停止的时候。
斜阳:傍晚的太阳。
依树下:靠在树下。
明月:明亮的月亮。
到门迟:迟迟未升至天空。
閒事:闲暇之事。
消遣:打发时间。
陶潜: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一卷诗:一本诗集。
翻译
山林不再适宜居住,想要隐居又能去哪里。春天已经过去许多天,游子的忧愁没有尽头。
夕阳缓缓落在树下,明亮的月亮迟迟不来。
闲暇之事有谁能消磨,只有陶潜的诗卷可供寄托。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山林不可住,欲隐更何之。”表明诗人虽然渴望逃离尘世,归隐于山林,但却发现这并非易事。这种冲动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春去已多日,客愁无了时。”则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人的旅途愁绪。春天已经过去许多日子,而作为行者的心中却充满了无法排遣的忧愁。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无尽旅程的担忧。
“斜阳依树下,明月到门迟。”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夕阳余晖洒在树梢,清辉如织;明月则似乎不急于行走,缓缓地来到了门前。这段落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境。
“閒事谁消遣,陶潜一卷诗。”最后两句通过提及陶渊明(陶潜),表达了诗人在闲暇时光中寻求慰藉和寄托。陶渊明的诗作如同心灵的港湾,为诗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压力与内心追求之间所体验到的矛盾和无奈。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