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父老言,往往荡舟出
出处:《高陵篇》
明 · 史迁
炎刘昔丧乱,天实厌其德。
桓桓孙豫州,起义申讨贼。
降年曾不永,有子迈前烈。
伯也英雄姿,一战基霸业。
仲氏善谋断,鼎足跨扬越。
神器固有归,付畀必豪杰。
开国五十年,光明比先哲。
赫赫乘鸿休,配天享褅。
后王过荒淫,邦国用殄绝。
园陵日隤圮,碑版亦摧缺。
精爽犹神明,历载未磨灭。
阴风或飞扬,古怪凭异物。
尝闻父老言,往往荡舟出。
当时珍玩器,尽数遭发掘。
枯骸穴蝼蚁,尘沙任狼藉。
至今吴城南,过者感叹息。
世无贤方伯,伊谁命修殖。
俯仰无百年,草木同朽卒。
浩歌《高陵篇》,临风动悲泣。
桓桓孙豫州,起义申讨贼。
降年曾不永,有子迈前烈。
伯也英雄姿,一战基霸业。
仲氏善谋断,鼎足跨扬越。
神器固有归,付畀必豪杰。
开国五十年,光明比先哲。
赫赫乘鸿休,配天享褅。
后王过荒淫,邦国用殄绝。
园陵日隤圮,碑版亦摧缺。
精爽犹神明,历载未磨灭。
阴风或飞扬,古怪凭异物。
尝闻父老言,往往荡舟出。
当时珍玩器,尽数遭发掘。
枯骸穴蝼蚁,尘沙任狼藉。
至今吴城南,过者感叹息。
世无贤方伯,伊谁命修殖。
俯仰无百年,草木同朽卒。
浩歌《高陵篇》,临风动悲泣。
拼音版原文
。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张绅的《高陵篇》描绘了一幅历史沧桑的画卷。诗中以道旁的鬼箭(暗指战争痕迹)开篇,引出一位被视作人中龙的狂客,他的儿子十七岁已显英勇,意气风发,似乎欲主宰江东一带。然而,尽管他十年浴血奋战,最终未能成功,甚至破面也无法成为天子,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权力的虚幻。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高陵,感叹英雄们的墓地荒凉,如麒麟般高贵的人物如今只埋于野水之滨,连骷髅都带着遗憾不朽,不肯臣服于曹瞒(曹操)。墓旁春草年复一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而那些曾经握有权柄的人,连姓名也被人遗忘,只留下一块默默无闻的石碑。
诗人进一步引用历史典故,提及吴王与越王、汉王与楚王的恩怨,以及秦始皇的骊山陵墓,这些昔日的豪杰如今都化为尘土,只剩下陵墓和空荡的陵寝。最后,诗人与读者一同在高陵路上驻足,夕阳下的城墙显得格外高大,感叹阖闾和孙王的陵墓虽近在咫尺,但英雄们终究无法抵挡岁月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意象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沉思,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