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栖游踪久不到,夜梦见之非杳茫
出处:《前夕梦见三松奇绝纪之以诗》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平生爱松性所独,天骨异众涛声凉。
西山戒坛西天目,郁勃胸臆不可忘。
羁栖游踪久不到,夜梦见之非杳茫。
三松侠倚各异态,奇肆淩厉势莫当。
精神迥出天地外,六合虽大疑相妨。
喜心翻倒转愁虑,他时远适难移将。
挟山超海真幻念,却立抚视空徬徨。
乃知胜赏皆物累,生心有住非真刚。
安得精气迸为一,逍遥世外齐久长。
西山戒坛西天目,郁勃胸臆不可忘。
羁栖游踪久不到,夜梦见之非杳茫。
三松侠倚各异态,奇肆淩厉势莫当。
精神迥出天地外,六合虽大疑相妨。
喜心翻倒转愁虑,他时远适难移将。
挟山超海真幻念,却立抚视空徬徨。
乃知胜赏皆物累,生心有住非真刚。
安得精气迸为一,逍遥世外齐久长。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创作,名为《前夕梦见三松奇绝纪之以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松树的独特情感与深刻感悟。
诗开篇即点明诗人对松树的喜爱,将其视为个性独特、气质高雅的存在。接着,诗人通过“天骨异众”、“涛声凉”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松树在西山戒坛和天目山的环境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姿,其郁勃的胸臆难以忘怀。诗人以梦境的形式,表达了对松树长久未见的思念之情。
随后,诗人细腻地描绘了三株松树各自独特的姿态,它们或挺拔、或奇肆、或凌厉,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气势。这些松树的精神仿佛超越了天地,令六合之内都为之动容,似乎在暗示着它们的存在与宇宙间其他事物的关系。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束缚的无奈与感慨。诗人想象自己能够拥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如能“挟山超海”,却最终只能“却立抚视”,流露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诗人通过“胜赏皆物累”、“生心有住非真刚”等语句,反思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能带来的限制与束缚,以及内心的执着与坚韧。诗人在寻求一种超越物质与时间的自由与和谐,希望能在世外桃源般的境地中,与美好事物共存,达到长久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