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出处:《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唐 · 宋之问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清跸:指帝王出行时清理道路的命令,使道路清净无阻。黄道:古代认为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这里代指皇帝出行的道路。
乘舆:指皇帝乘坐的车驾。
紫宸:紫宸宫,古代皇宫中的宫殿名称,常用来象征皇帝的居所。
霜戈:覆盖着寒霜的兵器,形容军队整装待发。
云管:指号角,古代用于军事或仪式中,这里象征宣布或庆祝的信号。
阳春:温暖的春天,比喻政治清明或局势和缓。
台古:古老的楼台,泛指古代的建筑。
汉:汉朝,这里用来比喻历史悠久。
林馀:残留的树林。
秦: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里同样作为历史的象征。
宴酣:宴会上的畅饮狂欢。
布泽:散布恩泽,比喻皇帝施恩于民。
节改:季节变换,也隐含时代变迁之意。
令行仁:执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昔恃:过去依赖。
山河险:险峻的地理环境,如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
今依:现今依靠。
道德淳:淳厚的道德,指君主及国家崇尚的高尚品德。
多惭:深感惭愧。
献嘉颂:呈献赞美之诗,表达对皇上的敬意。
空累:白白地连累。
属车尘:随行车队扬起的尘土,借指皇帝的出行队伍。
翻译
清静的御道上响起浩荡的声音,皇帝从紫宸宫降临。寒霜覆盖的兵器在晨光中闪耀,云烟中的号角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古老的楼台让人全然以为回到了汉朝,林木间依稀可辨认出秦时的遗迹。
宴会上诗人们畅饮作诗播撒皇恩,季节更替中推行仁政之令。
往昔依赖的是山河的险峻,而今依靠的是高尚的道德。
深感惭愧献上赞美的诗篇,其实只为空耗了随行车驾的尘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帝出行的盛况,充满了对君主及制度的颂扬。开篇“清跸喧黄道”表明皇帝的队伍在宽阔的道路上浩荡前进,声势宏大。紧接着,“乘舆降紫宸”则指出皇帝登上了高贵的宝座,即将进行重要的政务活动。
“霜戈凝晓日”和“云管发阳春”这两句诗描写了早晨天气清冷,霜冻未消,但随着太阳的升起,一切都在温暖中苏醒,这象征着皇帝的智慧与恩泽带来了新的生机。
接下来的“台古全疑汉”和“林馀半识秦”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诗人似乎在强调当前的统治者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古代文明的成就。
“宴酣诗布泽”则展现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诗歌在这样的场合中被赋予新的生命,传达着君主的恩泽普及四方。而“节改令行仁”进一步强调了皇帝以德治国,以仁心待民。
最后,“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和“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政权的赞美,认为过去是依靠地理之險来巩固国家,现在则是通过道德来凝聚民心。同时,诗人也显得有些谦逊,觉得自己的赞誉不足以表达皇帝的伟大,只能随着车队的尘土而已。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篇颂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同时也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