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
出处:《赋得秋声》
明 · 区大相
独坐满清听,秋空何处寻。
刁骚喧岸苇,淅沥递霜林。
杂响云中雁,和鸣月下砧。
初从寒叶度,转向夕山沉。
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
瑶琴将玉笛,一倍助萧森。
刁骚喧岸苇,淅沥递霜林。
杂响云中雁,和鸣月下砧。
初从寒叶度,转向夕山沉。
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
瑶琴将玉笛,一倍助萧森。
鉴赏
这首《赋得秋声》由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静谧而富有韵律的画面。
首联“独坐满清听,秋空何处寻”,开篇即点出诗人独自一人在清寂的环境中聆听秋声,寻找那飘渺的秋空,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深邃的氛围。
颔联“刁骚喧岸苇,淅沥递霜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风中岸边芦苇的嘈杂声与霜林中的淅沥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秋天特有的自然景象,既有动态的芦苇摇曳,又有静态的霜林静谧,动静结合,声色并茂。
颈联“杂响云中雁,和鸣月下砧”进一步深化了秋声的主题,云中雁的杂乱叫声与月下的捣衣声相互应和,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略带凄凉的音乐感,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在此刻交汇,共同演奏着秋日的乐章。
尾联“初从寒叶度,转向夕山沉”描绘了秋声从寒叶间缓缓流过,最终消失在夕阳西下的山峦之中,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秋声的渐行渐远,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之感。
最后,“不雨泉生夜,无钟梵送音”则以夜晚的泉水声和佛寺的钟声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之间和谐共存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声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