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频执鞭,云峰恣游宿
监州当暑来,风露劳栉沐。
千里生清凉,万象入睐瞩。
公馀事幽讨,驾言访空谷。
岂知丛尔县,有此壮哉瀑。
飞盖缭崇阿,响屐穿翠麓。
林声疑雨鸣,石怪若釜覆。
辉辉倚天剑,凛凛寒水玉。
画图见所稀,瑶琴写难足。
馀霏湿巾袂,瑩色照眉目。
平生此会心,一笑欲捧腹。
酒间出新篇,明珠粲盈掬。
留作岩壑光,长令鬼神伏。
东山怀太傅,濂溪想茂叔。
逸兴渺乾坤,真赏谢丝竹。
何由频执鞭,云峰恣游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遗世纷:远离尘世的纷扰。山水好:山水之美。
监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栉沐:洗头梳发,比喻勤劳。
万象:万物。
幽讨:深入探讨,幽静之处。
空谷:深山幽谷。
壮哉瀑:壮观的瀑布。
崇阿:高大的山陵。
翠麓:青翠的山坡。
辉辉:光芒闪烁。
凛凛:威严的样子。
画图:画卷。
瑶琴:美玉制成的琴。
馀霏:剩余的水气。
一笑:开心的笑容。
明珠:比喻珍贵的诗篇。
岩壑光:山川的光彩。
太傅:古代高级官员。
茂叔:周敦颐,号茂叔,理学大师。
逸兴:超脱世俗的兴致。
丝竹:音乐的代称。
执鞭:驾车出游。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翻译
高人远离尘世纷扰,山水之美总是独特。夏日炎热之际,监州大人仍勤于政务,沐浴风露之中。
千里之地带来清凉,万物美景尽收眼底。
公务之余,他投身于幽深探索,驾车探访山谷。
没想到在这小县,竟有如此壮观的瀑布。
车盖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响亮的屐声穿透翠绿山坡。
树林的声音仿佛雨声,奇形怪状的石头像锅盖倒置。
剑光闪烁如倚天长剑,寒水如玉,景象罕见。
画卷难以描绘其美,琴音也难以完全表达。
余下的水雾打湿衣裳,清光映照眼眸。
一生中能有此景,令人开怀大笑。
饮酒时吟出新诗,如明珠般璀璨。
这诗将成为山川的光彩,让鬼神也为之敬畏。
怀念东山的太傅,想象濂溪的茂叔。
他的闲情逸致超越天地,真正的欣赏超越音乐。
何时能再次策马游历,畅游云峰之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山水之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开篇即以“高人遗世纷,山水好常酷”设定了主题,表明诗人追求超脱尘俗,与山水为伴的高洁理想。
“监州当暑来,风露劳栉沐。”这里描绘了夏日炎热时节,风和露水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接下来的“千里生清凉,万象入睐瞩”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外在美景的观察,感受到了心灵深处的清凉和豁达。
“公馀事幽讨,驾言访空谷。”诗人在自然中寻觅着超凡脱俗的事物,用语言探索着山谷之中的奥秘。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是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岂知丛尔县,有此壮哉瀑。”诗人发现了一处不为人知的壮丽瀑布,这里的惊喜和发现,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接下来的“飞盖缭崇阿,响屐穿翠麓。林声疑雨鸣,石怪若釜覆。”则是对瀑布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通过飞动的水帘、山谷中的回音、林间如雨的声音和奇特的岩石形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辉辉倚天剑,凛凛寒水玉。”这里的比喻手法,将瀑布比作倚立于天边的剑,将流水比作清冷如玉的宝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最高赞誉。
“画图见所稀,瑶琴写难足。”诗人通过绘画和音乐试图捕捉这份美景,却发现它超出了艺术的表现能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赞叹与困惑。
“馀霏湿巾袂,莹色照眉目。”这里描写了自然之美对人的感官影响,即使是细微的水汽和光线,也能渗透衣物,照亮面容,展示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与欣赏。
“平生此会心,一笑欲捧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这一瞬间的心境,是一种难得的满足与喜悦,甚至到了忍不住要大笑的程度。
“酒间出新篇,明珠粲盈掬。”诗人在宴席上酝酿着新的创作灵感,就像是在盛装珍珠一样,每一句都充满了光彩和活力。
“留作岩壑光,长令鬼神伏。”这里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流传后世,就如同这次山水之旅中的美景一般,永远留存于人们心中,即使是鬼神也要为之折服。
最后,“东山怀太傅,濂溪想茂叔。”诗人通过回忆古代贤士的高风亮节,来表达自己对于德行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展现。
“逸兴渺乾坤,真赏谢丝竹。”诗人的心情在大自然中得到了释放和享受,这种对山水之美的真切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何由频执鞭,云峰恣游宿。”结尾处,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己为何如此频繁地策马扬鞭,穿行于云雾缭绕的山峰之间进行漫游和休息。这既是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也是对自然之美追求不懈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