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智泓智者薄善知识而不为,向北山之北而归去
丛林而可住者,粥饭次第,香花络绎,利养富庶。
其不可住者,人我山高,生死海阔,尘牢狱固。
去而入山,苦无闻见,胼手胝足以作务。
深山安可住也,然与鹿豕为徒,猿鹤为侣。
出则笠雨蓑风,耕田种芋。
入则息影松阴,安禅衡宇。
不知有名,焉知毁誉。
不知有利,焉知积聚。
深山不可不住也。
君不见智泓智者薄善知识而不为,向北山之北而归去。
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丛林”与“深山”,并借以表达对智泓禅者归隐生活的赞赏与向往。
“丛林可住而不可住也,深山不可住而可住也。”开篇即以对仗形式,将两种生活状态对立呈现。丛林象征着世俗社会中的修行生活,物质条件相对富足,有固定的饮食安排和丰富的供养,但同时也充满了人我之间的纷争,以及生死轮回的苦难。深山则代表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与世隔绝,但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宁静与自由。
“其不可住者,人我山高,生死海阔,尘牢狱固。”描述了丛林生活的复杂与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高山般难以逾越,生死的轮回仿佛无尽的大海,而尘世的束缚如同牢狱,让人难以解脱。
“去而入山,苦无闻见,胼手胝足以作务。”表达了从繁华的丛林到简朴的深山的转变,意味着放弃世俗的繁华与便利,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深山安可住也,然与鹿豕为徒,猿鹤为侣。”强调了深山生活的独特之处,与自然界的动物为伴,与山林间的猿鹤为友,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难以替代的。
“出则笠雨蓑风,耕田种芋。入则息影松阴,安禅衡宇。”描绘了在深山中劳作与修行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外出耕作还是入室静修,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律与内心的平静。
“不知有名,焉知毁誉。不知有利,焉知积聚。”表达了在深山生活中,人们不再追求名利,不再在意外界的评价与物质的积累,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自由。
“深山不可不住也。”最后强调了深山生活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了一种逃离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君不见智泓智者薄善知识而不为,向北山之北而归去。”以智泓禅者为例,他选择放弃世俗的智慧与知识,走向深山,追寻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对智泓禅者归隐行为的认同与敬佩。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描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优劣与价值,最终表达了对深山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智泓禅者追求精神自由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