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
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
还似村家无宠禄,时将邻叟话幽栖。
山衣毳烂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贮泥。
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
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阵横空蔽断霓。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担锡:挑着锡器。归来:回来。
竹绕溪:竹林围绕小溪。
过津:路过渡口。
鲁儒迷:鲁国读书人迷失。
端居:静心独坐。
味道:感受。
尘劳息:世事劳顿的消解。
扣寂:敲击寂静。
眠云:与白云共眠。
心境齐:心境如一。
村家:村夫。
宠禄:荣华富贵。
幽栖:隐居生活。
山衣:破旧的山衣。
毳烂:破烂。
野:野外。
石井源清:石井水源清澈。
贮泥:积尘土。
祖意:祖辈的教诲。
年腊:岁月。
晚天:傍晚。
秋光重:秋色浓厚。
雨阵横空:雨阵横跨天空。
蔽断霓:遮蔽彩虹。
翻译
挑着锡器归来,竹林围绕小溪边,路过渡口曾笑鲁国读书人迷失。静心独坐,感受世事劳顿的消解,敲击寂静,与白云共眠,心境如一。
如同村夫没有荣华富贵,时常与邻居老者谈论隐居生活。
身披破旧的山衣,增添的是野外的自由,石井水源清澈,不积尘土。
祖辈的教诲并非岁月所能衡量,松枝在风雪中依然挺立。
傍晚时分,吟诗赏秋色,雨阵横空,遮蔽了彩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隐之士迁往清幽之地的情景。开篇“担锡归来竹绕溪”,设定了诗人返回自然山水之间的意境,担锡可能是指背负行囊,归来则是回到家乡或心灵的栖息之所,而竹绕溪则形象地描绘出一片宁静与和谐的环境。接着“过津曾笑鲁儒迷”,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曾经在尘世间的迷茫状态,现在的心境显得更加超脱和自在。
“端居味道尘劳息”,诗人表达了对于尘世纷扰的休息与享受,端居即是安坐于一处,味道则是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紧接着“扣寂眠云心境齐”,通过敲击古琴(扣)和沉浸在宁静的睡眠中来形容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清净。
“还似村家无宠禄,时将邻叟话幽栖。”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即使没有高官厚禄,也愿意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与邻里老叟交谈着山林中的隐居之乐。
“山衣毳烂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贮泥。”山间的植物长势茂盛,而山涧清澈见底,不积累尘埃,这些意象增强了诗中自然美好的氛围。
“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这两句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在严寒天气里,即便是松树也要屈服于大自然的力量。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个人意志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和谐。
“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阵横空蔽断霓。”诗尾两句,诗人在傍晚时分,以悠扬的歌声(吟)去感怀那份沉甸甸的秋意。随后一场雨幕拉开,将天际的光芒遮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个人意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