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通天人,读书饱经济
出处:《独善堂为施惟政赋》
明 · 王绂
穷达虽不同,在我固无异。
独善与兼善,此道一而二。
施君素高尚,衡阳久藏器。
虽曾佐花县,牛刀聊小试。
未几即归休,自谓犹未至。
筑堂南面岳,相高争气势。
讲道通天人,读书饱经济。
迟当达天朝,揄扬明至治。
不见有莘士,躬耕岂忘世。
幡然一旦起,惠泽苍生被。
君今已白头,明时幸遭值。
愿言发其蕴,青云奋高志。
勿效栖栖人,林居事幽致。
独善与兼善,此道一而二。
施君素高尚,衡阳久藏器。
虽曾佐花县,牛刀聊小试。
未几即归休,自谓犹未至。
筑堂南面岳,相高争气势。
讲道通天人,读书饱经济。
迟当达天朝,揄扬明至治。
不见有莘士,躬耕岂忘世。
幡然一旦起,惠泽苍生被。
君今已白头,明时幸遭值。
愿言发其蕴,青云奋高志。
勿效栖栖人,林居事幽致。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绂所作,名为《独善堂为施惟政赋》。诗中通过对施惟政个人品质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首先,诗开篇便点明了施惟政无论身处穷困还是显达,内心都保持着一致的价值观,体现了他的内在精神世界。接着,诗人通过“独善与兼善”这一对概念,表达了施惟政在追求个人修养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福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
随后,诗人赞扬施惟政虽然曾经在花县任职,但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选择归隐,这显示出他不为官场名利所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诗人也暗示了施惟政最终会再次出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预示着他将实现“达天朝”的理想。
诗中还引用了《诗经·大雅·生民》中的典故,提到“不见有莘士,躬耕岂忘世”,以此来强调施惟政即使在归隐期间,心中仍怀有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最后,诗人鼓励施惟政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施惟政在明时遇到良机的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施惟政个人经历和品质的描绘,展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以及对理想实现的期待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