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出处:《晚渡黄河》
唐 ·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寻:寻找。
归路:回家的路。
一苇:一片芦苇。
通波:水流畅通。
马颊:地名,可能指河流经过的地方。
迸水:激流。
龙门:地名,比喻险要之地。
照日:阳光照射。
荣光:光彩。
惊风:突然的风。
瑞浪:吉祥的浪花。
棹唱:划船时的歌声。
樵讴:樵夫的歌谣。
岸迥:岸边遥远。
秋霞:秋天的晚霞。
潭深:潭水深邃。
夕雾:傍晚的雾气。
逝川:流逝的江河。
日暮:傍晚。
不归魂:不愿归去的心灵。
翻译
在千里之外寻找回家的路,一片苇丛扰乱了平静的源头。水流畅通无阻,直抵马颊山,激流冲击着龙门的险要处。
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清亮如镜;惊风掀起吉祥的浪花翻滚。
划桨声随风断续,樵夫的歌声在耳边喧闹。
岸边远处,秋霞缓缓落下,潭水深处,夜晚雾气浓厚。
有谁能承受这江河上的流逝,面对日暮,仍有一颗不愿归去的灵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行者孤独的心境。诗人通过对晚上渡过黄河情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远方家园的深切思念。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探寻与迷茫的情绪,行者在遥远的旅途中寻找回家的路径,却因一片芦苇而扰乱了原本平静的水源。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隐喻着内心的不安和对归宿的渴望。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接着,诗人笔触转向黄河的汹涌波涛,水流连接着马蹄,激流冲击着如同龙门一般的险峻地势。这里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力量和壮观。
接下来的"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则是对阳光与波涛交织的美丽景象的描绘,日光映照在水面上,光彩夺目,而波浪因风的吹拂而翻腾,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中的“棹”指的是船桨击水的声音,“樵讴”则是木筏下水时的声音。这里通过对声音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能听到水上行者的歌声和船只在水中前进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两句则转向了景色与季节的变换,黄昏时分,山岸上的秋天余晖渐渐消逝,而河谷中的水潭因暮色而显得更为深邃,浓重的晚霞和薄雾交织在一起。
最后,“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表达了行者对家园的深切思念。诗人用“谁堪”来强调这种离别之苦,以及心中的不舍,行者在黄河岸边徘徊,对着夕阳西下而不得回家的痛苦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的双重描绘,展现了行者孤独漂泊的心境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