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何知幸最深,父班籍湜奉登临
出处:《奉和莘老》
宋 · 秦观
童子何知幸最深,父班籍湜奉登临。
挟经屡造芝兰室,挥麈常聆金玉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绛纱人散夜萧森。
明朝只恐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
挟经屡造芝兰室,挥麈常聆金玉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绛纱人散夜萧森。
明朝只恐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奉和莘老》,通过对童子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师长莘老深厚敬意的情感。首句“童子何知幸最深”表达了对能亲近贤师的幸运之情,暗示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次句“父班籍湜奉登临”以谦逊之态,比喻自己如同弟子般跟随莘老学习。
“挟经屡造芝兰室”形象地描绘了童子频繁携带书籍,进入充满书香的环境,如芝兰之室,寓言高尚学府。而“挥麈常聆金玉音”则形容聆听莘老讲解时,声音犹如金玉般珍贵,富有教诲之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描绘了春日傍晚,焚烧书籍散发出的香气,营造出静谧而温馨的学习氛围。夜晚,“绛纱人散夜萧森”,则写出莘老讲学结束后,众人离去,只剩下寂静的场景。
最后两句“明朝只恐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表达了对明日可能得到的官场机遇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学术追求的坚定,即使面临仕途,也铭记着从师求学的初心,心向青云,志在千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童子的视角,赞美了师道尊严,表达了对学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