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憎眼白,便静脱尘红
出处:《次韵曾德明司理留题西山兼简苏宰 其二》
宋 · 李弥逊
手种南阶竹,关情一纪中。
倦游憎眼白,便静脱尘红。
放浪渊明酒,浮游禦寇风。
吴霜鬓如许,何处觅还童。
倦游憎眼白,便静脱尘红。
放浪渊明酒,浮游禦寇风。
吴霜鬓如许,何处觅还童。
注释
南阶:台阶的南边,可能指庭院或居所的一角。一纪:十二年,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倦游:厌倦了长期的旅行或仕途奔波。
尘红:尘世的纷扰,暗指世俗的名利和纷争。
渊明酒:陶渊明喜欢饮酒,这里指隐居的生活方式。
禦寇风:御寇,抵御敌寇;风,指自然风,也可能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吴霜:吴地的秋霜,比喻年老的白发。
还童:恢复青春,找回童年的纯真。
翻译
亲手在南阶种植的竹子,陪伴了我整整十年。厌倦了四处游历,只因白眼看人世,渴望平静以摆脱尘世的纷扰。
像陶渊明那样纵情饮酒,任由心灵随风自由漂泊。
两鬓已如吴地秋霜般斑白,哪里还能找到返老还童的方法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南阶种竹,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和关切。"手种南阶竹"一句,便设定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以一种亲近自然、回忆过往的方式开始叙述。接着,“关情一纪中”则深化了这种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词人对时间流逝和个人经历的珍视。
"倦游憎眼白,便静脱尘红"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眼睛疲惡的白与尘世的红),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喧嚣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这种转变不仅是情感上的,也反映了词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改变。
"放浪渊明酒,浮游禦寇风"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任性流动的情景。“渊明”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隐士渊明,此处用以比喻诗人自己,而“禦寇风”则是形容自然界中自由不羁的风。通过这种描写,词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吴霜鬓如许,何处觅还童”两句,则是诗人对于青春年华的追忆和怀念。“吴霜”可能指的是古代某地的名称,而“鬓如许”则是形容头发苍白的程度。词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种竹、倦游、放浪和追忆几个层面,勾勒出一位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