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信驹隙,薄宦只鸡肋
重谋访林壑,庶复延晷刻。
好山尘一舍,何惜蜡两屐。
东湖浸坤轴,浩荡鹍鹏击。
方舟稳睡馀,帆已收硖石。
东山号紫微,数殿耸金碧。
我祖鍊金膏,井湫湛寒色。
飙轮已仙去,千古留玉液。
当年善逝师,福壤眼独识。
上方子亭高,俯睨众山脊。
空濛云海宽,想像人境隔。
夜投涵虚阁,万籁森已寂。
软脚旋呼尊,亦复两颧赤。
黎明登西山,岌嶪动人魄。
华榜揭灵池,审公存故迹。
高堂坐白衣,巍巍妙智力。
道傍两精舍,联步遍游陟。
赞山特超峻,四双旧飞锡。
绿猗环高竿,苍髯矫千尺。
吴越峰峦秀,罗列在几席。
情赏未云厌,六龙俄已昃。
转溪遂分袂,恻怆不能食。
还家得诗筒,妙语粲珠璧。
具载黄湾游,恨不逐飞翼。
流光信驹隙,薄宦只鸡肋。
他年倦招寻,画图追旧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兄长葛胜仲十日之游的欢乐与离别的哀愁,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兄长深厚友情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兄长的深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兄弟间的深厚情感。
首句“相从十日欢”开篇即点明了与兄长共度的美好时光,随后“预恐别泪滴”则预示了离别时的不舍与伤感。接下来的“重谋访林壑,庶复延晷刻”,表达了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羁绊。
“好山尘一舍,何惜蜡两屐”一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景,同时也暗示了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东湖浸坤轴,浩荡鹍鹏击”则进一步渲染了东湖的壮丽景象,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幅宏大画卷。
“方舟稳睡馀,帆已收硖石”描述了舟行水上的情景,既有宁静之美,也有对旅程结束的感慨。“东山号紫微,数殿耸金碧”则转向对东山的描写,金碧辉煌的寺庙映衬着紫微山的雄伟,展现出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氛围。
“我祖鍊金膏,井湫湛寒色”这一句则将思绪拉回祖先的传说,井水深寒,似乎蕴含着历史的沉淀与智慧的光芒。“飙轮已仙去,千古留玉液”表达了对先人智慧的敬仰,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存在的期待。
“当年善逝师,福壤眼独识”则提到了一位高僧,通过“福壤眼独识”这一细节,展现了对这位高僧独特见解的赞赏。“上方子亭高,俯睨众山脊”描绘了亭台楼阁的高耸,以及从高处俯瞰群山的壮观景象。
“空濛云海宽,想像人境隔”通过云海的广阔,表达了对远方世界的想象与向往。“夜投涵虚阁,万籁森已寂”则描绘了夜晚静谧的场景,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宁静之中。
“软脚旋呼尊,亦复两颧赤”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饮酒畅谈的情景,脸颊泛红,满是欢愉。“黎明登西山,岌嶪动人魄”则描述了清晨登山的壮丽景象,山势险峻,令人震撼。
“华榜揭灵池,审公存故迹”通过华美的牌匾和古老的遗迹,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怀念。“高堂坐白衣,巍巍妙智力”则赞美了某位高人的智慧与品德,形象地描绘了其坐于高堂之上,衣着朴素,但智慧与道德却无比崇高。
“道傍两精舍,联步遍游陟”表达了对沿途寺庙的探访,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知识与信仰的追求。“赞山特超峻,四双旧飞锡”通过赞颂山峰的峻峭,以及旧时僧侣的足迹,展现了对自然与宗教的崇敬之情。
“绿猗环高竿,苍髯矫千尺”描绘了绿树环绕的高竿,以及苍老而挺拔的枝干,仿佛是自然界中坚韧不屈的生命象征。“吴越峰峦秀,罗列在几席”则以吴越地区的秀丽山川,比喻为眼前的美景,如同置于案头的艺术品。
“情赏未云厌,六龙俄已昃”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并未满足,太阳却已西斜,时间匆匆。“转溪遂分袂,恻怆不能食”则描绘了与兄长分别时的悲伤与不舍,以至于无法进食。
“还家得诗筒,妙语粲珠璧”通过收到兄长寄来的诗筒,感受到了对方的深情厚意,诗句如珍珠般璀璨。“具载黄湾游,恨不逐飞翼”表达了对未能一同游览黄湾诸山寺的遗憾,希望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
“流光信驹隙,薄宦只鸡肋”则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官场生活如同鸡肋,既无味又无奈。“他年倦招寻,画图追旧历”表达了对未来可能的倦怠与对过往美好回忆的追寻,希望在疲倦之时,能够通过画图来回忆曾经的旅行与友谊。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深刻表达了兄弟间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