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全文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出处:《古意九首 其五
唐 · 贯休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注释

轻:轻视。
会:遭遇。
守羊儿:守卫羊群的孩子,比喻平凡的人。
初平辈:可能指有非凡能力的人,如道教传说中的黄初平。
日月:比喻永恒或显赫的地位。
一荣与一辱:荣耀和耻辱。
冠盖: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指显赫的地位或权势。

翻译

不要轻易看轻白云,它不会轻易遭遇风雨。
不要只看到守羊的孩子,他们或许也是非凡之人。
人的生命并非像日月那样永恒,光芒不会永远存在。
荣耀和耻辱如同影子,自古以来就相伴相随。
你难道没看见那些权贵之家,他们的子孙都喜好显赫的权势。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名为《古意九首(其五)》。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通过对古代美好事物的回忆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忧虑。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纯洁无暇的事物不能随意接近或玷污它,可能是对当时社会中某些清高之士的赞美,也可能是在表达保持个人操守的重要性。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这里诗人提到“守羊儿”,通常指的是古代的隐逸之士,他们选择远离尘世,过简单的生活。诗人的这一提法,可能是在暗示现实中的某些人虽然看似平凡,但实际上或许是有着更高的追求和境界。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 这两句则是对人生无常的一个感慨。诗人通过自然界中日月不常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荣耀难以长久的哲理。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这里强调的是荣誉和耻辱总是并存的,从古至今如此。这两句诗可能是在反思社会上的名誉与羞辱,并提醒人们对于这些外在评价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后,“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这里的“于公”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子孙好冠盖”则是在描述他们的后代以祖上的荣耀为傲。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可能是在批评那些仅凭祖宗之荫而自豪的后世之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深含哲理,不仅是对个人的生活态度进行反思,也是在评论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