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
出处:《夏日杂感四首 其四》
宋 · 张耒
娟娟檐前月,虽缺犹媚好。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
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
无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奥。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
悲歌草间蚓,辛苦自鸣噪。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
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
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
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夜景象,通过对各种昆虫和动物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娟娟檐前月”一句,描写的是月亮在屋檐前的美丽景致,即便是残缺的新月,也依然显得温柔动人。
"团团理丝虫,养身恃其巧"则表现了对织网蜘蛛勤劳自食、依靠智慧生存的赞赏之情。接着,“无能老蝙蝠”一句,描绘的是夜晚飞舞的老蝙蝠,它们虽然无力却也要在夜色中自由翱翔。
"那能捕飞蚊,未解聒耳闹"则是诗人对捕捉蚊虫的声音表示不理解,因为这些声音似乎在夜里造成了一种喧哗。紧接着,“悲歌草间蚓”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在地面上辛勤劳作的蚯蚓感到同情,它们虽然努力鸣叫,却往往被人忽略。
"尔生可以默,何所欲而躁"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为什么要急于求成,而不去安享生命中的平静。"鸣蛙诉其渴,谓若天可祷"一句,通过对蛙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物倾诉自己渴望的声音给予的理解。
"瘖蝉死不鸣,岂以诉无效"则是对那些在死亡边缘的昆虫发出最后鸣叫的描述,这些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世界的诉说。"悠悠群动情,谁得辨丑好"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各有其美丽与不足的感慨。
最后,“我歌岂徒然,亦用自警告”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通过这些描写昆虫和自然的声音,不仅是为了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对自己生命态度的提醒。